百战归来,清大EMBA再启程

M2占GDP的比例可以说明一切吗?

资本运作 17
吕随启

吕随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13439064501 陈助理
主讲课程: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与资产配置、国际形势与人民币汇率
许多人都热衷于拿M2占GDP的比例说事,闭口不提M1等其他指标,俨然只要有一个M2就可以把货币供给问题全部讨论清楚。连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都不例外。其实,这些人都应该好好补补货币银行学的基础课。至少应该把货币总量指标的口径搞清楚然后再来讨论货币供给量问题。如果只以M2做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依据,那么还设M0、M1、M3、M4等指标干什么?货币政策问题就变成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了。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M2 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 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按照人民银行的货币总量指标设计,(1)我们与美联储的设计口径不完全相同,实际上讨论货币供给时就不能直接与美联储比较,至少需要做些调整吧?(2)中国有M0,美联储没有M0,美联储滥开印钞机的说法就有问题了,不能笼统地给人家扣个大帽子就一了百了吧?(3)我们总是拿M2占GDP的比例说事,按照央行的口径,M2-M1是准货币,那么,央行在用M2讨论货币供给的时候就相当于把准货币包括在内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请参照米什金著的《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章,什么是货币?不要觉得基础知识太简单,对于许多人来讲,缺的恰恰是基础知识。

客服微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