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经营领航千人培育计划—由发改、民航、工信、科技部政策专家,低空通航领域院士科学家、全球领军企业私塾辅导的产业学习和发展社群。旨在培育低空经济创新引领者,打造低空经济发展联合体
一、天府聚智:共启低空经济新篇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低空经济正成为重塑经济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8 月 15-17 日,《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经营领航千人培育计划》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重磅开启,百余位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家齐聚天府之国成都 —— 这座全国低空经济发展三大高地之一,共探产业机遇、政策赋能与商业实践,开启了一场 “政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学习之旅。当产业、政策、创新三重优势叠加,成都自然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 “天然试验场”,也为本次培育计划提供了最鲜活的产业土壤。
二、课程纪实:多维解码低空经济
三天课程,政产学研界九位专家倾囊相授,从投融资逻辑到政策解读,从技术应用到产业实践,全方位拆解低空经济发展密码。
(一)投融资与产业生态构建

8 月 15 日,陆满平教授以《低空经济产业投融资分析与商业模式创新》为切入,从企业投资自主权、公司法新规下的多元出资,到股权比例策略,系统剖析投融资逻辑。“技术入股占比与表决权平衡” 等案例,直击企业融资痛点,为企业家们打开资本运作新思路。
(二)政策申报:争资争项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日下午,中建政研集团翟龙老师以《政策申报—争资争项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带来实操指导,为同学解锁政策红利密码。低空经济崛起离不开政策驱动,竞争中精准把握政策、高效 “争资争项” 是企业抢占先机的关键。翟龙老师凭行业经验与政策解读,从申报逻辑、材料准备到流程把控,拆解核心要点,提供可落地的实操方案。
(三)蓉城夜话智汇低空

晚间 “蓉城夜话,智汇低空” 产业创新交流晚宴,将课堂延伸至实践场景。川剧变脸、长嘴壶茶艺等非遗表演,让企业家们在感受成都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在轻松氛围中深化交流、凝聚共识,为产业生态融合埋下伏笔。同时,学院也非常感谢低空经济领航五班班长李继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与付出。
(四)开班典礼共筑未来

8 月 16 日上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内举行开班典礼,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舒红平、中国低空经济百人会执行理事长姚乐、优清商学院执行院长王影军、国家发改委原经济与国防研究中心副主任傅桃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唐聃等专家齐聚,为培育计划启幕。
(五)政策与发展路径明晰
业内知名专家、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聚焦《政策聚焦 —— 低空经济的三项重点工作》,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
定位厘清:低空经济是传统通航与新兴航空的融合体,需夯实传统基础,勿盲目追捧概念;
矛盾聚焦:安全是前提(以有人驾驶为先导)、需求要真实(聚焦农业、工业等落地场景);
挑战与路径:破解政策法规滞后、投资理性不足等难题,推进场景创新、基建完善、安全体系构建,呼唤 “耐心资本” 与 “情怀企业” 长期投入。
这些观点,绝非空洞理论,而是基于全球低空经济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的深刻洞察。对标美国 2500 万小时通航飞行时长,中国 134 万小时的差距,既是挑战,更是产业爆发前的蓄力空间。
(六)智能时代与低空经济机遇

同日上午,中国低空经济百人会执行理事长姚乐在《运营实践——智能低空时代》分享中,围绕智能时代技术发展与全球经济趋势展开深度解读,核心涵盖四方面:智能技术从互联网大数据到深度学习、大模型,AI实现从识别到推理的跃升,融合边缘计算与物联网;AI助力企业知识挂接、智能体设计,推动制造业与低空经济数据化增长;低空经济与AI成重要机遇,需应对劳动力变化推动劳动时间缩短与分配改革;同时辨析AI意识层次,强调技术洞察稀缺性,呼吁把握变革先机。
(七)研讨会:机遇与挑战的深度思辨


8 月 16 日,傅桃生、董志毅、刘大响等专家领衔《中国低空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从安全体系构建到航空应急救援实践,从技术展望到战略规划,多维度解构产业发展。刘大响院士作为航空动力领域泰斗,其对技术突破的研判,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自信;傅桃生司长的战略规划分享,让企业明晰 “国家所需” 与 “产业所能” 的结合点。
(八)技术应用与产业实践深耕
领军对话:翼龙无人机的军民融合实践
8 月 17 日上午,中航(成都)无人机副总工程师张强带来《铸剑为犁:翼龙无人机低空经济应用》,解码 “翼龙” 从军用到民用的跨越。作为全球工业级无人机标杆,翼龙在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现军民融合的强大势能。军用技术转民用的路径、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前景,为企业技术转化与市场布局提供实操参考。
(九)专题学习:低空智能气象服务
8 月 17 日上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梓欣在专题分享中强调,航空气象服务对航空运行意义重大,尤其在低空领域,风(含风切变)、能见度、雷暴等气象要素是主要影响因素,直接关系飞行安全与能耗控制。
当前,低空气象探测已形成技术突破路径:通过无人机机载观测站、激光测控雷达等设备获取基础数据,结合数据融合技术与智能算法提升预报精度。多地正积极联动高校、实验室,深入开展低空大气研究、专业气象服务及人工影响天气等项目,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
展望未来,需以全产业链智能化为目标:一方面发展高质量探测设备,夯实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建立标准化服务平台与传输协议,针对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全面推动航空气象保障能力升级。
(十)标杆参访:纵横股份的创新探索

8 月 17 日下午,低空经济产业班同学走进纵横股份鹏飞科技园,实地考察了展厅、研发、制造和场景示范,近距离观摩工业无人机从设计到制造、AI 应用的全流程。
纵横股份常务副总经理李小燕围绕低空经济战略布局作主题分享,强调无人值守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结合低空应用管理与感知系统,能保障安全运行并拓展应用场景,为智慧政务、能源巡检等领域带来变革。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纵横股份展示了工业无人机的智能化技术与多元应用,促进了企业间深度交流。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合作,助力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此次学习为低空经济产业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三、产业启示:从课程学习到实践落地
三天课程,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为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家们打造的 “产业导航系统”:
(一)认知升级:看透产业本质与发展规律
低空经济不是 “空中楼阁”,而是有清晰发展逻辑的实体产业。从安全底线到真实需求,从政策支撑到技术创新,每一环都决定着产业能否行稳致远。企业家们需摒弃 “概念炒作” 思维,回归产业本质,聚焦 “能落地、有价值” 的应用场景。
(二)路径明晰:把握“政产学研用” 协同逻辑
成都的产业实践证明,“政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密码。政策破局、产业筑基、学术赋能、企业实践、用户反馈,形成闭环生态。企业要主动嵌入这一生态,借政策东风、聚科研智慧、连应用场景,方能在产业浪潮中抢占先机。
(三)实践落地:以创新与耐心拥抱长期价值
低空经济培育周期长、技术壁垒高,呼唤 “耐心资本” 与 “情怀企业”。无论是翼龙无人机的军民融合,还是纵横股份的场景深耕,背后都是长期技术投入与产业坚守。企业家们需摒弃 “赚快钱” 心态,以创新为笔,以耐心为墨,书写产业长期价值。
四、低空经济,未来已来
三天学习,是一次产业认知的重塑,更是一场发展共识的凝聚。从成都的产业高地出发,百余位企业家带着知识、资源与信心,回归各自赛道。低空经济的蓝海已现,政策东风正劲,技术创新加速,应用场景拓展。但机遇背后,是 “安全与发展” 的平衡、“创新与坚守” 的博弈、“短期与长期” 的抉择。
期待各位企业家以本次培育计划为起点,将所学转化为产业实践,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驾驭创新之舟,驶向产业共赢的彼岸。也盼下次相聚时,能见证更多 “低空经济 +” 的精彩实践,共同书写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