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A:成本控制仅仅是拿着大刀到处砍成本吗?
问题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树立大成本理念?
通过前两次杨立国说成本(1)和(2)中对成本的分析和认知,目的是帮助大家建立“大成本”的理念。只有建立“大成本”理念,我们在开展成本控制活动时,才不会仅仅地拿着大刀到处砍成本(注:砍成本的方式只适合在成本管理特别粗放时运用),而可以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动因去寻找成本控制的空间和方法。
成本控制的本质是提高投入产出率,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是“砍成本”!
关于“小成本”理念与“大成本”理念的比较见下表:
| 
	 比较内容  | 
	
	 小成本  | 
	
	 大成本  | 
	
| 
	 定义  | 
	
	 资源消耗  | 
	
	 无价值资源消耗+资源低效率  | 
	
| 
	 重点  | 
	
	 “砍成本” 关注成本的绝对削减  | 
	
	 关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提高 关注竞争优势的提升,不仅仅是“砍成本”  | 
	
| 
	 时间  | 
	
	 关注短期成本的降低  | 
	
	 关注长期成本的降低  | 
	
| 
	 空间  | 
	
	 只在某一个部门内降低成本  | 
	
	 强调组织的资源整合和共享统筹降成本  | 
	
| 
	 环节  | 
	
	 关注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的降低  | 
	
	 关注全环节、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  | 
	
| 
	 供应链  | 
	
	 关注企业内部成本降低  | 
	
	 也关注企业外部合作成本的降低(供应商、客户)  | 
	
| 
	 高度  | 
	
	 关注运营中的作业性成本  | 
	
	 关注结构性、策略性等战略性成本  | 
	
| 
	 形态  | 
	
	 关注显性成本  | 
	
	 也关注隐形成本  | 
	
| 
	 成本动因  | 
	
	 只关注表层的直接动因。如料工费的消耗  | 
	
	 更关注深层次动因。如规划设计、研发源头、技术改进,效率,质量,资本占有等  | 
	
| 
	 内涵  | 
	
	 会计成本  | 
	
	 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  | 
	
| 
	 参与度  | 
	
	 主要是财务部门控制  | 
	
	 成立若干成本控制小组,强调全员参与,激发大家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不断改善  | 
	
| 
	 方法  | 
	
	 事后控制为主,关注结果  | 
	
	 从源头下手,关注动因和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