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精华共享
 • 演讲嘉宾:复旦大学吴震教授
 • 若阳明真所谓天人,三代以后岂能多见  ——何良俊
 文成公百世殊绝之人。                              ——茅    坤
 目录
 引言:何为阳明学?
 一、龙场悟道:王阳明的生命历程
 二、心即理:阳明学的第一命题
 三、知行合一:阳明学的思想宗旨
 四、致良知:儒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五、万物一体: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六、最后定见:四句教
 结语:阳明学的当代意义
   
 • 引言  何为阳明学?
 1、阳明学的当代现象
  ○传统与现代的情结未了:
    五四情结、革命与进步、与传统决裂、打到孔家店、破除封资修:对传统的傲慢态度。
  ○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物质与文化
  ○阳明心学与传统文化复兴: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确立信心
  ○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能否确立,攸关文化复兴成败之关键
 • 引言  何为阳明学?
 2、什么是“阳明学”?何谓“心学”?
  ○阳明学是儒家心学、实践哲学的理论顶峰
  ○人人心中有仲尼:成圣成贤依靠道德主体的力量
  ○儒学就是为己之学、自得、自信、自立、自知
  ○心的问题: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
  ○《尚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以心治心,犹如狂人自医其狂
  ○《左传》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
 • 引言  何为阳明学?
 • 3、何谓“心”?知觉心、道德心
 • 孔子论心: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其心之谓与?(孟子·告子)
 • 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孟子:仁义礼智根诸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
 •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一、龙场悟道:王阳明的生命历程
 •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浙江余姚人,万历年间入祀孔庙
 • 程朱理学:理气宇宙论、人性两元、居敬格物
 • 立志成圣:儒学是一种追求神圣的哲学智慧
 • 格竹事件:经验知识何以成就德性?知与德
 • 龙场悟道:生命洞见,动心忍性,超越自我
 • 根本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圣人之道何在?
 • 悟道体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也
 • 良知发现:从千死百难中得来:生命的学问
 • 二、心即理:阳明学的第一命题
 • 1、心的涵义
 • 是非之心:道德心、良知心——本心
 • 心之本体:本体之心、心体、仁体、道体
 • 心即天:心即天渊、心即天、心即理
 • 道德知觉:心非一团血肉
 • 心:道德主体
 • 心与气:感应、感通、发用、流行。心气合一
 • 心作为良知:良知心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 心与善恶:道心与人心,一也
 • 二、心即理:阳明学的第一命题
 • 2、良知者心之本体
 •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 南镇观花: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心物同构:意之所在便是物
 • 理论意义: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 三、知行合一:阳明学的思想宗旨
 • 时间地点:1509年,贵阳龙岗书院
 • 理论企图:纠正知先行后、知而不行之弊
 • 知易行难: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尚书)
 • 知难行易: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孙中山)
 • 真知力行:知即良知,行即致良知
 • 知行本体:真知必包含行,真行必包含知
 • 知行工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 总结评估:知行合一是伦理学而非知识论,在当今儒学思想资源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就是知行合一
 • 四、致良知:儒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1、思想宗旨
 • 晚年宗旨: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 何谓良知:是非之心、自家准则、道德动力
 • 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良知独知、根源意识:
 •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 四、致良知:儒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2、良知学就是第一哲学
 • 良知即天理:普遍存在、超越时空、亘古亘今
 • 良知特征:当下见在性、内在超越性、具体普遍性: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 身过与心过:问:与其过后悔改,曷若预言不犯为佳也?阳明答:人言不如自悔之真。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
 • 致良知学:随时就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良知学既是一种日用伦理学,又是普遍伦理学
 • 四、致良知:儒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3、良知学的内向型超越及其世俗化趋向
 • 王阳明:人人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 孟子: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途之人皆可为禹
 • 周敦颐:圣人可学而至;王艮:百姓日用即道
 • 王畿、李贽:圣凡平等;罗汝芳:圣人即常人,常人即圣人
 • 理论效应:心学将人心良知的同一性、世俗性加以空前的强化和推进;凡夫俗子与天道良知得以直接等同为一。儒学的世俗主义传统至此在理论上发展到了顶峰,与精英主义传统构成了紧张。
 • 五、万物一体: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 《拔本塞源论》(1524年,答顾东桥书)
 • 一体同在:宇宙社会人类的和谐共存、有机整体
 • 一体之仁: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天人合一
 • 万物皆备于我: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一体同在,非意之也
 • 拔本塞源: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 三代社会:心学纯明,心体同然,万物一体
 • 时代批判:王道熄而霸术昌;圣学晦而邪说横
 • 天下一家:儒家天下观: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 大同理想:共生共感的存在方式、命运共同体
 • 六、最后定见:四句教
 • “天泉证道”:1527年9月8日
 • 无善无恶: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王畿四无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
 • 两种教法: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其次不免有习心在,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 
 • 彻上彻下的宗旨:四句教为普遍教法,四无说为特殊教法。
 • 四句教的理论意义:有无合一的精神境界
 • 结语:阳明学的当代意义
 • 平等公正:四民异业而同学、四民异业而同道
 • 公道公学:良知:天下之公道也、天下之公学也
 • 公共理性:良知:公是非、同好恶的公义论
 • 政学合一:政治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政治
 • 当下呈现:真己真吾的当下呈现
 • 普世价值:良知是亘古亘今的存在、如千古一日
 总结评估:阳明学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提升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意义和价值不是他人的赐予,只有依靠自己的真诚恻怛的良知而行动才能获得!
 
阳明心学
 
 吴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
邀请老师:13439064501 陈助理
主讲课程:王阳明心学精华、宋明理学研究、《传习录》精读、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研读等。
吴震老师课程
- 本文分类:国学人文
- 本文标签:吴震阳明心学王阳明
- 浏览次数:526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5-29 14:14:42
- 本文链接:https://gototsinghua.org.cn/index.php/nx_gx/3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