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摘自《理财周刊》
又一家“骗2骗”公司被查了,又是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罪孽,数千个家庭的梦魇,类金融骗局在过去几年群体爆仓。看着那些捶胸顿足的受骗老人,令人联想到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
股市中的散户,类金融市场和“币圈儿”的韭菜,他们都是投资者,但在金融监管的分类中,他们往往属于“不合格”的投资者。在中国,一般认为“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是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3年年平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然而,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富豪家庭占0.08%,富裕家庭占0.32%,二者合计为0.4%。此外,符合上述合格投资者标准的家庭仅占7.6%。换句话说,中国金融业“合格”的服务对象主要是8%的家庭!而最需要金融服务的中产家庭有多少呢?报告显示:家庭净资产200万~300万元,年收入15万~80万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占比21%;家庭净资产50万~80万元,年收入8万~15万元的“低收入家庭”占比34%。中国两个阶层的家庭合计占比高达55%,却被排斥在“合格投资者”之外,被定义为“不合格”投资者。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无金融不富”,三分之二以上的新增财富来自于投资理财。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金融业主要为8%的家庭提供“专业服务”,普惠金融的市场就留给了骗局横行的所谓“类金融”公司,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知道,“合格投资人”的标准是中国金融业从发达国家学来的,而发达国家是中产家庭占主导的社会,达到“合格投资者”标准的家庭占比是20%以上。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合格投资者”至少应覆盖占比21%的“中等收入家庭”,同时还要创造一个专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的市场,把占比高达34%的低收入家庭培育成为“合格投资者”。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金融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基本结束了,第一代家庭的财富偏好是“不动产偏好”,因为他们的财富增长主要来自于“城市化红利”。直到2017年,房地产净值的增长依然占到中国家庭人均财富增长的68%,家庭金融资产的平均占比约为10%~15%,对家庭财富增长的贡献度很低。但城市化即将结束了,第一代家庭分享的“城市化红利”渐行渐远。伴随着都市中产家庭的崛起,第二代家庭的财富偏好将逐步转向流动性偏好和收益率偏好,流动性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占比将逐年提高。预计在未来10~20年内,中国家庭财富的金融资产占比将从目前平均10%~15%提高到40%左右,家庭财富总量越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占比就越高,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首先可以降低“合格投资者”的门槛,其次要开放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三要降低金融从业机构的刚性成本。一个国家的主流金融业不能仅仅主要服务于占比8%的家庭,至少要覆盖20%的家庭。金融业不仅要服务于“合格投资者”,而且要培育“合格投资者”,二者相比,系统性培育“合格投资者”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