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上海被持续高温笼罩,下午3点,上海国金中心商场里逛街的人并不多。这座云集了几乎全部国际品牌大陆旗舰店的购物中心,不久前才在 陆家嘴 的中心区开业,被誉为上海新的时尚地标。
而这个时尚地标的10层正是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重阳投资)的新办公室所在。作为国内阳光 私募 行业首屈一指的公司,重阳投资的行业地位不仅缘于旗下资产规模领先,还和公司合伙人的背景密不可分。
重阳投资的创始人裘国根是国内最早一批的证券投资人,17年时间里他完全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与股权投资,进入福布斯中国投资富豪榜前列。他对 招商证券 等股权投资项目更是让市场注目。重阳投资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旭利曾先后在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与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投资总监。目前为止,出任过两家前十大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的人在业内屈指可数。
在过去12个月时间里,重阳投资管理的旗舰私募产品重阳一期取得了近30%的正收益,同期的 沪深300 (2843.023,-68.80,-2.36%) 指数下跌超过20%。由裘国根和李旭利管理的龙头私募产品——重阳三期——最新公布的净值为117.02元,净值增幅17.02%,同期沪深300仅增长1.57%。这只成立于2009年9月的私募产品一举创下阳光私募产品规模的最高纪录,目前来看,重阳投资坚守自己对资产管理的理解和承诺——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在眼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变化莫测,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本土公司纷纷发行QDII并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另一方面国际巨头摩拳擦掌希望更多参与中国市场,同时阳光私募要求更大生存空间的呼声愈来愈高。
李旭利与本报记者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多次强调:“现在的阳光私募还处于导入期。未来一定会有公司成长为伟大的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他眼中,贝莱德(BlackRock)这家国际资产管理界的翘楚成立至今不过20年,这一神话在中国同样有可能上演。
也许,李旭利在证券投资业打拼十余年的经验之谈能够供读者们提炼出实用的财经远见。
优秀的标准是兼备进攻和防御
因此,总结起来,优秀的投资管理人应该兼备进攻和防御,善于控制波动度。考察期则以10年为佳,这样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能避免投资管理人将短期经验归类化。如果投资管理人在 资本市场 有三四年经验,但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资本市场的特性,在投资上就容易出现非常离谱的或者严重失误。
《21世纪》:国内基金公司开展“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已近一年,这项新业务也被称为基金公司的私募,最早一批产品的成立时间和你们管理的重阳三期差不多,都是去年的9月份。不过,从目前银行或客户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产品的整体表现不尽人意,有报道称上个月这类产品净值低于1元的占了绝大多数,你如何看待基金公司的私募?
李旭利:我认为资产管理这条产业链中,投资管理人所处位置的核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否则你就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当然就会失去定价权。长期以来基金公司和银行的利益博弈就证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的“一对多”产品依然是依靠银行渠道发行,未能改变基金公司对银行的依赖。
“一对多”业务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基金公司的业务创新,不过在现行的基金公司管理制度下,这一业务和传统公募基金存在同样的问题或者矛盾——基金经理缺乏动力,或者说与真正的私募公司相比,基金公司里面的投资管理人积极性较小。基金经理的 薪酬 和其管理产品的收益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像我们重阳投资等合伙制私募,产品赚钱直接传导至我们这些合伙人,这就注定我们将更有动力同时更为谨慎。
《21世纪》:此前,外界认为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业务和公募基金的最大区别在于“一对多”操作更加灵活,能够创造绝对收益而不是跟随大盘大起大落,目前看来,许多“一对多”产品没有实现这一预期,今年4月以来的大跌中,有些产品净值跌幅超过30%,这难道也是基金公司制度局限造成的吗?
李旭利:如果一个产品短期内跌幅达到30%,这只能说明这个产品的基金经理缺少控制下行风险的能力,我认为这恰恰是投资管理人需要的重要能力。
简单来说,控制下行风险就是要使产品尽量不亏钱,或者是亏损控制在客户能够容忍的范围以内。重阳投资管理的几个产品净值无论哪个时间段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大盘同期的下跌幅度。
客户把钱委托你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亏钱。2007年牛市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净值和排名也像坐过山车一般,牛市时候一举领先,熊市的时候亏损甚至超过牛市的盈利,这样的波动是大多数客户难以承受的。
《21世纪》:那么除了不为客户亏钱,优秀的投资管理人还需具备什么能力呢?目前基金行业的评价机制被诟病太短视,你认为考察一个资产管理人多长时间较为合适?
李旭利:在我看来,投资中总共有三大要素需要较好的把握住,分别是下行风险、波动度和跟踪误差。前面已经说过,控制下行风险的能力表现在如何让产品不亏钱。
波动度简单理解就是产品的净值不能上蹿下跳,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产品可能一个季度的净值差异就有30%以上。
跟踪误差就是说当市场上涨的时候,产品净值也要上涨,市场平均在赚钱的时候,产品也要赚钱。
因此,总结起来,优秀的投资管理人应该兼备进攻和防御,善于控制波动度。考察期则以10年为佳,这样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能避免投资管理人将短期经验归类化。如果投资管理人在资本市场有三四年经验,但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资本市场的特性,在投资上就容易出现非常离谱的或者严重失误。
不对“丧失实业之心”悲观
我眼中的中坚企业具备两个要素:规模和竞争力。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属于行业规模的前列,同时企业有优于同行的活力。例如 华谊兄弟 (32.300,-1.37,-4.07%) 虽然是 创业板 公司,规模不能和主板的企业同日而语,但是它是影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而且这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先进之处。
《21世纪》:你操盘的重阳三期规定客户的准入门槛是300万元,你的客户中肯定以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占多,一些媒体报道称国内的实业家正逐渐丧失继续投资实业的信心和耐心,我们明显感受到民间PE、炒房团的热度,你和那些企业家客户交流中是否也认为他们如今更愿意将钱投向股市、楼市等领域?我们是不是需要担忧这一现象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李旭利:的确,实业家不愿继续投资实业的现象在江浙、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一段时间。我们的客户中也存在这类实业家,持有大量现金资产,想寻找原来从事行业以外的投资机会,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一现象。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已经进入资本充裕的阶段。经济学上讲,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构成经济三要素,十年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是资本稀缺,而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充裕。如今,资本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相反缺的是土地资源,往后看几年,也许劳动力稀缺也会成为现实。
其次,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综合来看,都还处于经济不太景气的阶段,尚未进入新的一轮增长期。因此,眼下企业主投资实业的积极性不高是经济周期中的正常现象。
当然,一些媒体和学者分析的体制局限因素确实存在,例如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但这些问题过去长期存在,现在不应该将这些因素放大。
我是一个理性的人,但是我不悲观,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实业家更愿意投资股市、楼市是现阶段的正常现象,我对中国经济以及民营企业依然有信心。
《21世纪》:我发现在重阳投资的策略报告中屡次强调投资“中坚企业”,这是你的经验总结吗?何谓中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