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身处更加动荡的国际 资本市场 环境,中国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高。然而,在去年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国 上市 公司治理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日前,甫瀚咨询联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其连续第六年的合作成果――《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报告对中国百强上市公司(按2009年6月30日市值)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总体公司治理平均水平首次“合格”。
上市公司综合表现首次“及格”
据了解,今年百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综合得分6年来首次达到“合格线”水平,平均得分61.6,而六项指标的得分相比去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表现最佳,此后依次为“平等对待股东”、“股东权利”、“董事会的责任”、“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监视会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5年中最为薄弱的公司治理环节――“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相比往年上升幅度最大。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看来,这次研究报告中的有些数据值得关注,这表明一些领先企业已经进入了持续自我改进的过程。
甫瀚咨询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指出,得益于金融危机的启示,很高兴看到一些领先企业已经进入了持续自我改进的良性过程,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同时,随着国家监管措施的日趋完善,公司决策层对企业风控认识的逐步深化,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成为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专家建议引入风险管理机制
据介绍,自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风险意识和制度有了明显提高。从2009年起,上市公司董事会开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上市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至此,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础,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补充的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将有统一的标准可循。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是监管层完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又一重大举措,企业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刘建新建议,仅仅为了遵守相关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而开展内部控制的“合规”工作并不是最终目的,中国企业应在此内控标准体系的指导下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关键风险,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在现有的内控框架上,应全力扩展内容,借此契机全面提高内控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刘建新也指出了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他说,尽管大部分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的意识比往年大幅度提高,也主动地对内部控制和运营流程进行了梳理工作,却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风险管理“先行”。仅停留于对现有内控的梳理是不够的,要对风险做到事先排察、“未雨绸缪”。一些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尚不全面,往往认为“有比风险管理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要做”,比如大幅提升 销售 业绩。然而,忽略风险的后果已经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显露无遗。企业必须对现有的控制环境加以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找到最重大的风险,才能有的放矢地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推动企业实现公司目标。
改进公司治理仍需长期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报告评估结果显示,中国百强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公司内部人比例都在进一步下降,独立性有所增强。同时,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的比例也均有所上升。
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董事会如何提高运作效率,改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成功尤为关键。刘建新表示,随着风险监督开始进入立法和监管机构的视野,董事会如何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对公司治理的落实情况予以监督,成为新的关注焦点。整体来看,本年度中国百强上市公司治理的总体水平在整体提升的同时,两极分化形势再次显现。
鲁桐进一步提醒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刘建新也表示,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表明中国的监管制度已日趋完善。开展公司治理的目的不仅局限于满足监管要求,优秀的现代企业对公司发展有着更长远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应认识到公司治理对企业稳健发展所带来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