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金融学理论有两种方式:
1. DCF:现金流折现,多用在对企业未来盈利期望相对明确的公司和行业,没有太多波动。具体执行是列举出未来5年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折现回当年,稍微讲究一点的模型中会对未来若干年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告诉成长期、稳定期。但这些假设对于信息变化的时代已然不能完全适应。所以现金流折现方法的核心在于对假设背后商业逻辑的拿捏。可以说,没有几个那么“成功”的金融学者可以把这些假设定位的那么完美,在现实中,DCF越来越成为人们判断公司价值的一个理论模型和认识方式,其现实意义远小于学术意义。
2. PE(市盈率):简单说就是挑同行的几个公司求平均,优点:估值省事容易;主要缺点:大部分情况下企业不一定处于行业平均状况,故而PE估值只能作为参考;另外对于新入行业,没有可比性的企业根本不适用。
二. 现实版企业估值(偏向中国国情):
本人在光华的一位并购实战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公司的价值在商业买卖中是“砍”出来的,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看法,原因有三:
1. 不同的计量方式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不小的差异。如果非得在会计上较真,我们就说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专利等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其价值内涵的理解就会千差万别,比如一个中国政府背景的公司在本土和在美国市场的估值,这个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硅谷的文化里,技术、经营会是绝对的价值所在。
2. 从交易的角度看待企业价值,它远不止企业的当前价值,还来自对未来的期望以及交易者对行业的熟悉程度甚至感性的兴趣程度,例如让一个珠宝商收购一个IT公司和收购一个钻石公司,它对两个公司的估值理解一定会和市场均值有很大差别,从绝大部分例证看,该珠宝商显然对钻石公司的了解和兴趣远大于IT公司,故而他给出的企业估值一定会偏离“均值”很多。
3. 对于 上市 公司,更容易理解,稍微超过股的人都明白做空和做多,就是一个对未来期望的买入和卖出导致对公司信心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