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王立创办的王氏医药科技公司,遇到了所有创业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但不同的是,由于王氏公司的研发型公司性质,其融资的渠道和可选择性进一步缩小。眼下,公司的A产品项目研发过程已耗费了大半创业资金,临床测试阶段融资告急。在难以获取多数机构基金青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融资?
我是王氏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我曾在海外留学多年,并拿到博士学位,三年前我回国召集了一批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医药人才创办了王氏科技公司,公司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业阶段,我们有一个小团队在做代理进口药品和保健品的生意,以有限营收来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开支,而医药研发经费依旧从创业资本的独立经费中来。
从运作早期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在研发A医药产品,目前A医药产品已经跨过了开发阶段,进入到临床测试。众所周知,临床是个十分烧钱的阶段。在A产品的研发阶段,王氏公司的创业资本已经耗尽了大半。整个临床测试初步预算是100万左右,且面临测试不通过等不确定风险,故100万只是保守估算。对于处于研发期、且缺乏充足的临床测试经费的企业,要如何融资?
—王立 海豚会会员
引入产业资本
研发是高科技企业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也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研发这种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使得企业在研发上所投入的资金也变得十分高昂,早期的创业企业通常由于资金限制不能独立完成研发过程。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
像王氏这样生物医药类的研发型企业,其早期如果内源融资不能有效支撑研发平台上的投入,那么可以考虑通过两种方式获得资金:
第一,通过 风险投资 获得足够的研发经费。生物医药类企业的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投资回收期长,形成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如果王氏公司对自身技术的趋势、方向、路线有较大的把握,可以通过分批吸引风险投资解决自身融资压力。
第二,王氏可以考虑通过和大型厂商合作进行合资研发。创始人可能出于保密未透露产品信息,但如果王氏对A产品所选定的技术路线、看好的未来市场为行业内大型厂商所认可,可以通过与其进行共同合作开发,实现产业资本的引入。这是一个借力造力的过程。通过与行业内大型厂商的合作,王氏公司可以获得资金支持、A产品的
销售
渠道、供应商协同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对于企业家本人来说,需要考虑的是企业治理的独立性问题。这个需要做好权衡。
—朱凯 独立财经研究者
以股权换取专业资源
新药(原研药)研发通常耗资巨大,周期特别长,所以一般是大型制药企业才敢于投入开发新药。在我国新药研发试行两审两批制,临床试验和药品 上市 都需要审批,其中在新药上市前就需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从目前案例来看,预算100万进行临床试验一般是远远不够的,可能只够一期的试验经费。新药开发过程中,越是前期风险越大,因此,除非专业从事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资机构,否则,一般投资机构通常不敢贸然介入三期临床之前的投资。这个时候,小型企业从事此类业务确实面临较大的融资难题。从融资渠道看,王氏公司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找专业从事药品研发及产业化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股权融资,稀释股权换取资金,同时,这种类型的投资机构也可以带来一些资源和经验,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临床试验和审批;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考虑跟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出让股权给医药企业,成为大型医药企业的一个新品种研发平台。
—李寿双 海豚会商智公益导师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借力政府基金
根据王氏公司的情况,笔者建议其融资方式如下:
第一,考虑到王氏公司使用了国际前沿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可以凭借此申请国家专项资助。具体为通过当地科技局推荐,成为市属项目后再申请省科技厅相应支持。该费用来源于科技部,由财政拨款落实。企业可能申请到数百万,可以直接申请,需要提前半年以上准备。
同时,各省一般有医药类引导基金,会支持早期项目。这类基金项目专款专用,申请流程相对陌生,企业直接获取困难,最好通过熟悉该领域的财务中介进行申请,成功后王氏公司支付一定佣金给到财务中介。
王氏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销售自身研发的产品,虽然其尚未开展销售,不具备对赌回购能力,难以获取多数机构基金青睐。但是在
北京
上海深圳三地,有个别专注于医药行业的一流机构,有配置早期投资的分析研究队伍。在找到对口方向投资团队后,王氏需要考虑是否能接受较大比例股权稀释,以增加成功融资概率。
—林强 中兴创投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