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个案隐约说明,房价下跌的风险已经开始向银行转移。按照银行房贷测试的三段论:房价下跌10%,不会对银行产生影响;房价下跌20%,影响不大;房价下跌到30%以上,跌破首付比例,则将直接触及银行信贷安危的敏感神经。
一些人认为,上述个案绝非孤本。据不久前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比去年有所上升,5月已增至0.58%。在央视报道深圳四大商业银行松绑二套房贷后,当地监管部门也迅即针对房贷坏账展开调查。另一方面, 房地产 企业正出现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的现象,也将可能直接威胁到银行。这些迹象表明,未来银行有足够的理由大尺度惜贷、严查按揭,货币从紧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旋律。地产商想从银行“找钱”的希望仍旧渺茫。
长期以来,房地产对银行形成一种融资上的“路径依赖”。由于房地产贷款大都属中长期贷款,存贷利差大,对银行利息收入贡献率超过20%,因此长期被视作优质资产,这使得房地产可以相对轻松地获取银行贷款。久而久之,银行贷款成为 房地产行业 第一资金来源。
当市场需求大幅下滑,交易量急速下降时,对开发商是致命的,同样也殃及银行。也正因如此,一旦遭遇经济调整、市场震荡,就有人敢扬言称“房地产绑架了银行”。而旨在防止过热的宏观调控,在执行中也显得投鼠忌器、左右摇摆。
虽然,收紧信贷,可能致使市场上出现更多的土地流拍、项目搁置案例,但对于谋求长期进化的产业而言,这似乎又是必经的阵痛。在本轮房价回调式的理性调整中,一种主流趋势已渐进明显,即房地产对银行的“路径依赖”已出现松动。
根据 北京 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的最近研究结果, 房地产企业 的资金来源中,银行开发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所占比例已下降至35%,还不及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而早在两三年前,即便是最保守估计,银行贷款也将占到房地产总体资金构成的50%以上。
事实表明,在从紧的冬天里能否活得更好,关键取决于地产商在银行“断乳”后另辟“财路”的本事。而在这方面,从来不缺少变通之途。今年与瑞银(UBS)合作成立房地产基金的金地集团(爱股,行情,资讯),算是主动应变的一例。据称在国际上,这种融资模式已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此外,通过股权、融资券、海外基金、 私募 等种种渠道进行融资的企业,也成为房地产与银行关系失衡后的一道集体风景。
可以预见的是,继续从紧的银行话语将最终促成房地产金融主流模式的变革,改变传统地产行业本身的融资残缺性,降低某种路径的断裂对企业资金链条的破坏性。而这将深远影响中国房地产业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