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资金紧张,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银根的持续紧缩,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前段时间,媒体爆出不少温州中小企业被“高利贷”压垮,导致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纷纷“跑路”。“温州之痛”还未消解,又有消息称中小企业众多的珠三角地区“灰色融资”膨胀,“地下钱流”暗涌。实际上,灰色民间借贷市场的日益膨胀,并不局限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带,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中小企业由于种种需求而转向“灰色融资”。“高利贷”居高难下的融资成本,对企业盈利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加速资金链断裂,加大企业破产倒闭风险。过度负债企业资金链容易断裂,甚至产生企业倒闭的连锁效应。“灰色融资”正使中小企业步入畸形发展的轨道,陷入更加艰难的生存境地!
中小企业如何走出“灰色融资”泥潭?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政府层面出发,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无疑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政府的支持,中小企业就像“没了娘的孩子”一样很难成长。在中国的体制下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比过政府在调动资源上的优势和强力,而政府抓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责无旁贷。政府和监管当局要成为市场公平的维护者。一是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尊重其合理诉求。中小企业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在制度计划 、政策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歧视,应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例如减免税费和风险补偿制度;三是要加快搭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记录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的信用状况咨询;建立严格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奖罚机制,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营造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社会氛围;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形成安全有效的“借、保、贷、还”的良性运行机制;五是搭建好 资本市场 平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引导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推动发展。
其次,“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解决融资难问题,关键是中小企业自己要练好“内功”。中小企业应该提升企业自身的素质,想要得到资金发展壮大,就必须要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规范的制度和规则来运行。一是要强化信用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定位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健全财务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四是要了解政策,运用政策,学会和政策赛跑。“政策一小步,企业一大步”,中小企业要时时注意把握国家政策,要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和制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策略,灵活运用政策,抓住发展机遇,壮大企业实力。五是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让社会及政府部门,特别是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为加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
最后,金融机构要成为市场繁荣的推动者,就要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加快建设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贷款模式和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探索应收账款、股权质押、林权质押等权利质押方式,为中小企业专门设计贴身产品,提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具体讲,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和制度;二是设立微小和小企业专门信贷机构或部门,进行单独考核和管理;三是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拓宽除银行信贷外的融资渠道。例如 风险投资 和 私募 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集中性中小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还要加快民间借贷立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