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产业转型研究》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文/罗贞礼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沉浸产业经过 7 年多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新阶段我国体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在分析国内外沉浸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起点-主线-终点”的逻辑思路,提出了“举文化旗、打产业牌、走体验路、圆强国梦”的逻辑理路定位,并从文化 IP 赋能、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人才支撑、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相关实践策略,以期推进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沉浸产业源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文艺复兴节的游行表演。沉浸产业是沉浸体验的产业化流变,兴起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体验消费持续扩张,沉浸技术飞速发展,产业基础提供土壤。近年来,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沉浸产业在全球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了千亿级的特色支柱产业。我国沉浸产业发端于 2013 年,历经 7 年多时间的良性发展,现已跨过初创期,进入炙手可热的快速成长阶段,迎来了其前所未有的市场想象与商业机遇,并成为支撑新阶段我国体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为此,在分析我国沉浸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厘清我国沉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并提出相关实践策略建议,以期不断激发文化 IP 活力,持续提高与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需求相融合的商业变现能力;通过加快各类沉浸产业人才成长,形成区域创新业态特色体验产业布局,不断推进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我国沉浸产业的

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1、沉浸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情况。沉浸产业范畴广泛,包括主题乐园、剧场演艺、文化旅游、艺术展览、影视娱乐、电竞游戏,还涉足教育培训、商业零售、主题餐饮等。据相关机构统计,我国沉浸产业(Immersive Industry)从 2013 年沉浸式演艺《又见平遥》开始,到 2016 年之后发展迅猛,在 2017 年就实现了 3800% 的搜索增长量;从 2016 年至 2019 年,国内沉浸式体验项目数量从 37 项增长至 1100 项,实现了近 29 倍的增长,相比于 2013 年更是增长 1100 倍,呈“指数级”增长,并在 2019 年沉浸产业总产值达到了 48.2 亿元;覆盖 12 大细分产业及 34 类业态,成为全球沉浸产业最为发达的市场之一,并在项目数量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来自暂未发布的《幻境·2021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所透露的数据表明,2020 年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 60.5 亿元。
存在问题分析。沉浸产业发展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之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阶段性瓶颈问题。比如:沉浸产业项目成本普遍偏高,文化科技融合不深,投入产出比就传统模式而言不确定性高;行业鱼龙混杂,缺乏普遍信任,具有强 IP 和新奇创意的高水平沉浸式多媒体展示产品缺乏,对沉浸产业发展持观望态度;产业项目品质难以把控,科技含量低,知名项目凤毛麟角;缺乏内容创新、同质化 IP 严重;国内行业知名沉浸企业较少,整体呈现出“散乱小”情形,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低;项目中硬件成本过高,留给创意的利润点很低,项目难以扩张;多学科、多梯次、多类型、多场景的高端复合创意人才缺乏等,尚需得到高度重视,并在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沉浸产业特征分析

宏观特征分析。我国沉浸产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2005-2011 年为初创探索期,2011-2015 年为萌芽起步期,2015-2019 年为快速成长期。在历经较为散乱无序的初创与起步发展之后,我国沉浸产业就很快进入了“快速成长期”阶段,到“十三五”期间沉浸式技术与装备发展就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随后,国务院发文大力发展基于 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门正式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强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研发,大力发展沉浸产业最终纳入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可以说,国家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已成为我国沉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宏观特征。除此之外,沉浸产业的其他宏观特征还体现在产品体验化、生产数字化、消费场景化、产业融合化等方面,而以沉浸产业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复合系统,则产生了经济实力增强、环境条件优化以及科技力量凸显等协同现象。

图片

微观特征分析。沉浸产业的发展,场景设计是吸引眼球注意的关键,而其产业核心特色还在“创意”。富有多维“创意”的艺术背景与 IP 主题,再搭配投影、VR 头盔、体感动作捕捉设备等深度配合,就能为视众带来三维动态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尤其是重度沉浸式增强现实创新体验。通过沉浸式互动直播,则可以实现传统演播室无法实现的虚拟场景效果,或者直接展现真实人物与虚拟IP的互动,带给视众更多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呈现出更具现实性和更具虚拟性的融合特征。通过打造基于 VR、AR、AI 等技术而建造的平台化服务模式,则可包含吃、住、游、娱、购、行等服务对象,能全方位展示现实场景,让受众在游览或了解某场景时更具沉浸感,从而让技术更有效地赋能沉浸产业发展。整体来看,沉浸式体验产品日趋多元化,产业边界不断拓展,我国沉浸产业已呈现出互动感、私密感、体验感、叙事感、参与性等众多产业发展微观特征,而以沉浸产业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复合系统,则具有空间上聚集和辐射、时间上“新陈代谢”等特征。
图片

沉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逻辑理路定位分析

笔者基于以顶层设计与底层跟进的上下衔接为起点、以文化 IP 赋能与体验场景再造为主线、以数字化技术与交互艺术的融合共生为终点的逻辑思路,提出了我国沉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定位,即“举文化旗、打产业牌、走体验路、圆强国梦”,以期为推进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举文化旗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岁月积累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先进文化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关注与文化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9 月 22 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对于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用“四个重要”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为此,我们必须高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旗,自觉承担起“聚民心、育新人、兴产业、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将人文情怀融入文化体验与沉浸产业活动当中,努力夯实文明之基,有效推进崇德向善、以文化人的伟大事业,不断让中华文明之花处处盛开、文明成果人人共享。

2、打产业牌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从产业分类看,中国沉浸产业已形成 30 余种不同类型的细分业态,但沉浸产业的核心仍然是构建“沉浸式体验”,即致力于在文化娱乐与艺术享受等消费场景中,营造临场感、交互性与想象力突出的不同体验场景。笔者认为,要打好产业牌,产业定位是导向,业态聚焦是重点,IP 内容是关键。其中,作为关键要素的 IP 内容包含了呈现形式、故事内容、普世元素、价值观、角色特征等五个层级,只有当这五个层级都具备,沉浸体验才能通过内容传递文化价值,引起消费者共鸣,才能真正形成以 IP 开发链路为核心的沉浸产业生态闭环。为此,要着力增创沉浸产业全链条集群、全要素平台,以内容创意为主导,以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为载体,以“愉悦感、成就感、代入感、价值感”为其逻辑理路的主要价值特征,瞄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剧场、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婚礼、沉浸式综合体、沉浸式园区、沉浸式阅读空间、沉浸式景区等更多细分领域,融合更多要素,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沉浸式业态深度融合;通过聚焦泛“90后”新生代体验式消费年轻群体,持续激发沉浸式文化市场消费热情与体验经济活力,合力促进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走体验路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扩展现实(XR)、泛在智能、大数据、5G、全息与传感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赋能了人类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沉浸式体验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应用。所谓沉浸式体验,是指由技术、内容、交互三大机制相互作用所共同构成“境身合一”般的场景与感官感受。“万物皆可沉浸”的背景,已为大众身临其境、感受最美体验,提供了更多立体化的体验方式和路径。而要真正走好各种体验之路,首先必须对日新月异的体验细分类型进行系统性梳理,其次需要谋求业态特质与受众兴趣的一致性或相近性,方能帮助不同受众有效选准各自最爱的沉浸式体验类型,并将沉浸式体验类型归入大众消费者熟悉的路径类别,最终让相关亲密体验项目得以持续发展。相关团队结合我国沉浸产业不同体验类型特点,已提炼归纳出12大细分典型体验类别路径,它们分别是:复合业态、创意感官、实景游戏、演艺演出、主题娱乐、万物沉浸、综合现实、互动叙事、商旅活动、休闲商业、惊悚挑战、教育创作,其体验类别路径特色鲜明,并各显独特优势,可为中国沉浸产业的现实经营与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图片

4、圆强国梦

文化强则国家强。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沉浸产业作为体验经济的创新业态,为开拓文化产业领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无穷的新动能,一是在政策环境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沉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在技术环境上,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突破,为产业创新提供新工具,产品体验化、生产数字化、消费场景化、产业融合化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三是在市场环境上,更多跨界与融合的体验式产品或项目纷纷面市,更多消费者业已接受并喜爱沉浸体验带来的互动感受,沉浸产业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全面完成未来文化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对塑造好我国的超级文化IP意义重大,既有助于加快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沉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实践策略探析
根据前面的相关论述,考虑到场景革命所具有的“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和流行即流量”等数字时代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新生产关系和新生产要素带来的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笔者认为,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正指向互动融合的新目标、体验消费的新阶段、跨界创新的新内涵与面向大众的新要求,呈现出产品体验化、生产数字化、消费场景化、产业融合化、政策利好化等多元价值特征,最终体现为以 IP 内容创作者、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受众群体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闭环,并形成包括底层技术、硬件制造、内容生产、平台集成、场景管理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系统,产业发展也将从要素和资本驱动转向创新和价值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体验产业的主流,沉浸产业将在“文化创意+”趋势下迸发出更大活力,并从娱乐向更多领域发力。为此,要坚持开发开放的原则,要以“受众为中心”,主动聚合沉浸产业全球力量,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对接,并从文化 IP 赋能、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人才支撑、制度保障等多个策略维度形成合力,加快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文化IP赋能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秉持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通过打造文化IP不断挖掘经典的文化符号,保留和传承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价值,追溯大众熟悉或陌生的文化符号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让传统文化具象化;通过传播文化 IP 不断续写更多精彩创意,实现从文化场景到体验方式上的全新升级,让观众从更细腻的角度看见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绵延下来的审美品位和精神气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演绎文化 IP 持续赋能产业生长,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角度为 IP 内容生态的构建梳理出更成熟的方法论,以实现更多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同时为我国沉浸产业的文化创新提供足够与深厚的底气,并为加快我国沉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间断的基础支撑和强大精神力量。

2、产业布局
我国沉浸产业是伴随时代的产物,是伴随文化振兴的产物,也是伴随人民群众需求的产物,一方面会呈现出“万物皆可沉浸”的格局,另一方面又会出现其产品与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沉浸产业布局涉足虚拟现实、人机互动、智能物联等多类型数字化赋能影响,直接导致今天衡量一个“好”的产业布局规划尺度,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其评价视野变得更为细分和本土化,变得更为系统化和生态化。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迭代发展,模拟逼真感知与动态影像体验会让人产生更多沉浸感受,自然形成以“场”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景”为中心提供沉浸式体验的空间布局特征。其中,数字科技理论更侧重于技术变革带来的方法创新,人文艺术理论则更关注于受众群体的社会行为与心理感受,从而充分体现出沉浸体验文理交叉的学科特质,由此凸显出现代沉浸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发展特色。

3、特色发展
沉浸产业的商业本质是通过内容创作、技术集成与场景演绎,实现文化商品的消费变现。与其他文化产业不同点在于,沉浸产业在提供体系化、程式化、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必须与前沿科技创新绑定形成关键竞争优势,与内容生产创作链接形成文化 IP 管理系统,以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受众的“交互式”与“欣喜感”等个性化体验需求,实现内容叙事与技术相结合,找到标准化与定制化之间的平衡,并寻求多维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鉴于中国沉浸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文化禀赋及特色优势尚未被完全释放,且跨界创新能力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如何从艺术价值角度强化“交互性”,努力突破传统艺术审美,强调作品与观众的相互渗透;从社会价值角度关注“影响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创新;从经济价值角度重视“收益性”,实现文化事业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市场需求间的平衡,将成为未来加快沉浸产业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要价值旨归。

4、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数字时代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才支撑已成为实现沉浸产业发展蓝图的关键要素。基于沉浸产业文化 IP 服务具有组团化小团队的特点,未来 IP 内容生态服务追求的是有德行的团队负责人与高质量团队,以及系统性的保姆式和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并十分讲究项目的落地性、延续性与可持续性,客观上会呼唤更多成熟年轻团队力量的主动参与;基于消费需求视角,我国沉浸产业项目将越来越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是满足年轻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人才团队的支撑,尤其是年轻人才团队的支撑。要立足产业发展前景,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敢于放手并充分释放人才的潜能,要靠实力、品牌、口碑、运营及顶层设计能力说话;要通过提升文创 IP 领悟力、数字科技学习力、金融资产运营力、市场消费洞察力等核心素养,进一步发挥人才团队的集体智慧。

5、制度保障

浸产业借助更多跨界融合和体验创新,对于维持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维系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处理好沉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保护与利用、真实与虚拟、公益与商业等关系问题,就必须通过强化大众的底线思维与系统的制度规范加以保障。唯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唯有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定职责,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制度,真正做到各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方能避免沉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构“缺位”、职责“错位”、功能“虚位”、管理“越位”、产业“失位”等现象发生。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沉浸式体验”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创业创新浪潮,沉浸产业影响的“不确定性”会无处不在,要加快我国沉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众的开放心态、NFT(Non-Fungible Token的缩写,非同质化权益证明)数字产品的溯源和确权、不断健全的监管模式与健全的法规制度保障,都不可或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罗贞礼课程
罗贞礼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