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元素都是碳,石墨质软,常用来做成铅笔的笔芯,而金刚石却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被广泛用来作为切割工具,什么原因?两者的结构力有霄壤之别!
1839年,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己亥杂诗》中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喟叹,有用吗?当组织机器出现结构性崩坏,即便武力值再高的英雄,也无法扭转大清王朝衰败的颓势。所以赋能型组织不是要把一个个员工打造成英雄,而是让组织具有类似金刚石一样的结构力,形成能创造商业成功的战斗队列。
01
在赋能业务过程中赋能组织
没有业务成功,就谈不上组织能力,因为能力是用输出来衡量的,真正的赋能型组织,是在赋能业务过程中,完成对组织的自我赋能。赋能型组织能不能给业务创造乘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这是赋能型组织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企业可以从以下列举的情形中,获得一些借鉴。
1. 成本导向还是效能导向
常见企业的大客户销售组织,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蝴蝶结模式,一种是钻石模式,实际情况是属于前者的居多,属于后者的少。蝴蝶结模式的特点是销售人员与客户采购部门进行点对点的接触,优点是可以大大节省人员配置,成本可控,缺点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纽带太过单一,客户关系非常脆弱,且不容易影响客户的商务决策。一般来说,大客户采购合同金额较大,采购部门难以单独说了算,一旦客户决策链中某个环节出现了变数,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钻石模式则不同,它是多维立体、具有类似钻石一样的结构力的客户关系网络:最高维是组织客户关系,即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长远商业利益基础上的共赢合作机制; 然后是关键客户关系,即企业与客户决策链中关键个人的客户关系,是以项目竞争和项目成功为目标的客户关系拓展;再后是普遍客户关系,即客户非直接相关部门的客户关系,是以营造合作氛围、关系氛围,促进客户决策为目标的客户关系拓展。
组织客户关系好比金钟罩,让双方的关系更稳定、更持久、不确定性风险更低;关键客户关系好比同盟军,能有效利用客户内部的矛盾运动,影响客户商务决策;普遍客户关系好比神助攻,平时可能是闲棋,关键时候可能就是决定胜负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钻石模式的优点是客户关系牢不可破,且不容易受客户内部人员变动的影响,影响客户商务决策的触点多,商务成功率高;缺点是资源配置成本高。但总体算下来,钻石模式比蝴蝶结模式的费效比更优,原因是:
1)大客户才有大机会和大需求。大客户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需求大且具有持续性,一旦形成合作,切换成本就比较高,除非不得已,客户一般不轻易终止合作,就是说有利于形成规模和连续订单;
2)大客户主导战略选择。大客户有清晰的商业战略,在战略选择上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多触点“泡”客户,有利于融入客户的商业计划,与客户同频,前置性地将解决方案作为客户商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3)做厚做实客户界面才能催生客户选择。大客户内部决策流程复杂,商务竞争激烈,往往涉及多方博弈和拉锯战,资源配置太少根本应付不过来,产生不了订单不说,甚至沦为商务谈判中的陪衬角色;
4)没有足够的“弹药量”炸不开城堡。开源才是王道,大客户拓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值得配置足够的资源,一般前期拓展成本较高,后期往往只需投入一定的关系维护成本,合作越久,乘数效应越明显。
大客户销售组织到底采用传统的蝴蝶结模式还是钻石模式?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定。如果是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蝴蝶结模式就当然有优势;但如果是买方市场,钻石模式可能就是必然选择;如果大客户特征不明显,以上两种模式可能都未必合适,也许渠道模式更为有效。无论哪种模式,企业都应将业务效能最大化放在最优先位置,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如何实现对组织的赋能。
2. 被服务还是自组织
建立在帮扶基础上的业务和组织运作难以持久:其一,帮扶对象有限,无法获得乘数效应;其二,帮扶对象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自己不具有自我进化能力,那么怎么帮扶都解决不了问题;三是帮扶很难做到精准服务,事实上很多时候是盲打,做了很多无用功。
以电商卖家管理团队(SMT,Seller Management Team )为例,SMT的传统工作方式,是帮扶卖家解决日常运营中的问题,以及为卖家提供市场信息、平台数据、业务参考、经验分享等。总体来说,SMT更多是把自己放在专家位置,单方面为卖家提供服务,这就像极了开“盲盒”的过程:批量发一些选好的品类信息到卖家,看哪些卖家能卖起来;推荐一些项目给卖家,看哪些卖家能做起来……这种方式试错的成本高,且主要靠SMT推动,并非由卖家自我驱动。暂且不说SMT是否真正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性,SMT这种业务服务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试图用普遍性去解决所有卖家的个性化需求,从源头上忽视了什么是卖家的真实需要。也就是说,SMT一厢情愿地“我为卖家想”,其实只是他们自己之所想,满足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需求,并不是卖家的需求,他们没有“想卖家之所想”,找到卖家的需求。再就是如前文所述,卖家自己有没有自我进化能力?倘若没有,那SMT无论推送什么样的服务,都会在卖家那里形成“肠梗阻”,根本形不成业绩产出。
所以SMT站在平台端、服务卖家的模式,未必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卖家对这种“被服务”未必认可,SMT应将工作思路调整为以卖家为中心,让卖家成为自组织,激发卖家的自主运营。在这种工作思路指导下,SMT需从“卖家管理”向“卖家营销”模式转变,赋能卖家如何在自主运营上“想得到” 和“走得通” 。
卖家的习惯思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自己有什么供应链;产品有什么优势;上架后是不是好卖……因此SMT的一个核心工作,是引导卖家往消费者端思考,市场需要什么?买家想看到什么样的产品?等等。引导卖家“想得到”,目的是让卖家认识到不同的市场具有差异化的需求,不能千人一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卖家如何根据买家的消费心理,区分价值人群,确定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以及如何围绕买得到、买得值和买得放心,设计营销通路、营销策略等。
赋能卖家“走得通”,SMT则需要为卖家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培训和案例分析,将卖家的成果可视化,用里程碑的方式,让卖家感知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如:从市场角度发现细分领域的机会点,并定位与该机会点相匹配的买家 ;提供实践方法论,让卖家实实在在知道每一步要怎么走,而不是简单地告知卖家某个市场机会然后让卖家自己去扑腾;定期对一些关键业务点进行复盘,让卖家真实地感知到,他是按照SMT的建议方向逐步形成了业绩增长,让卖家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卖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应对焦虑的方法就是具体,当脚踩到了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卖家就没有了焦虑。
卖家如果自己“想得到”也“走得通”了,卖家就从焦虑走到了具体,就完成了从“被服务”到“自组织”的华丽转身,SMT也因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赋能过程,不再需要继续在该卖家身上陷进去,SMT自我解放的同时,还可以用卖家的案例去激励其他卖家。以卖家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促成了SMT从服务型组织向赋能型组织的嬗变,也促成了卖家从被服务向自组织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