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商对线下零售业的冲击
➤
在过去的五到八年内,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对线下零售业的冲击非常大,首先影响最大的是线下传统百货,对百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百货里边的商品内容跟电商的高度重叠,所以百货店的原有优势不再,加上高租金,百货店的日子不好过。
其次是线下比较大型的超市。对大型超市的影响主要是目前购物半径的缩小,所以大型超市在购物半径上很难再进行覆盖。再次受影响的是Shopping Mall,但相对好一些,因为Shopping Mall导入了消费者体验部分,比如餐饮、影院、游乐城等。
目前中国零售受互联网电商影响最小两种类型:一是以新鲜食品为主的小型超市,特别是以生鲜定位的小型超市仍然保持增长。
所有数据显示在零售行业没有受到互联网影响反而逆势真正成长的只有一个业态,这个业态就是便利店。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便利店销售额仍然能达到24%的增长比例,便利店新开店数量的增长比例能达到22%
●
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是中国零售行业下一个风口。
二、电商在日本为什么没有发展土壤
整个便利店在全球起源的国家——日本,为什么日本这个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出现淘宝天猫这样的大型电商。日本也是一个全球过亿人口的国家,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密度非常大,为什么电商没有在日本出现?传统的说法是日本的零售从供应链角度它比较短,没有中间环节或者中间环节少 ,不像中国的大部分零售都是总代模式,比如中国的服装行业,每个省有总代,省代下还有市代,还有加盟商,最终导致终端零售中的价格过高。日本基本上是企业直营,去掉了中间环节,所以终端价钱比较便宜,因此电商没有出现。
刘老师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日本为什么没有出现电商,其最核心因素是日本便利店的高度普及。日本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主要在1975年到1995年,这20年也是便利店发展增速最高速的时代, 在这个期间日本的便利店快速成长,1975年日本有2000家便利店,但是到1995年20年以后变成了46800多家便利店。所以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日本便利店的布局已经完成,所以在这样环境下,不可能出现大型电商这样的新锐,这就是日本没有出现电商的原因。
三、在中国应该怎么做便利店,在什么样的城市布局便利店
便利店出现的一个规律,跟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生活消费习惯、年龄结构组成有关系。总体来看便利店的高峰时期是人均GDP在
●
刘启明老师观点:便利店在中国零售行业,目前是一个真正的一个起点!
判断一个城市适不适合便利店,从战略的竞争角度来看,要考虑如下几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成熟度,也就是人均收入,第二个是生活方式,第三个是人口结构
比如人口结构中国最年轻是深圳,它的平均年龄只有37岁,人口年龄结构越轻,越适合发展便利店。
另外一个城市气候和交通布局也是选择是否优先开便利店的原因,气候越温暖便利店越容易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上海比北京更适合便利店,北京有四分之一的天气很冷,另外北京的交通布局马路过宽,从马路这边的人看到马路对面有个便利店,但很难过去也会制约便利店的有效布局。
当然竞争的指数也很重要,考察一个城市便利店的竞争指数可以参考便利店与人口比例(地区人口总数÷已经开的便利店的数量),目前日本是每2000个人有一家便利店。
这是全球最成熟的业态,台湾是每2300人有一家便利店,中国目前大城市水平就是四千多人有一家便利店。因此中国便利店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便利店全球进入中国市场的三大巨头目前都是日本企业,第一大巨头是我们说7-ELEVEN(711),第二个是日本的罗森LAWSON,第三个是全家Family Mart。这三家的重点布局也是选择上海。
四、便利店这种业态是不是适合互联网人进行创业
互联网的精英有没有可能结合便利店进行创业?便利店的下一个风口,将会出现中国新零售便利店的2.0业态,也是真正O2O的成功,最好的植入就是便利店方式。因为便利店是先有线下再布局线上。线下的新零售的便利店的2.0的方式有如下几个融合,第一个融合是支付的融合,商品的支付导入微信和支付宝,这是最初级互联网的导入。第二个是O2O线上线下的互动,比如基于连锁便利店APP,在线选商品下单,自己取单或送货上门。第三个层次就是机器人工智能跟便利店的整合,便利店里出现三分之一的自动贩卖机器,扫码选择商品直接支付。最终幻想的便利店可能会变成由机器人在里边提供服务。
以上是首期《启明战略评论》关于新零售的下一个未来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