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风生水起,传统企业纷纷试图转型,文中也辅导了几家企业,帮助他们在互联网上谋个新的出路,所以今天想聊聊企业转型的问题,我们从“路径依赖”上讲起,路径依赖本是一个经济学理论,但是在各行业各领域,从社会、政治、经济、企业,甚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什么是路径依赖?
把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一旦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它,直到没有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新猴子替换笼子里的一只猴子,一旦新猴子去拿香蕉,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不断换猴子直到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依然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
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做事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也都存在路径依赖,时间长了,便养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是下意识的,要改变可能不是难不难的问题,关键是,你可能根本不会发现原来的路径是错的。
企业经营长期形成的方法论亦是如此,现如今比较知名度比较高的企业,如腾讯、小米、滴滴、uber等等,在商业模式、策略、打法上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也比较容易出现路径依赖的问题,短期内几年十几年,这一套路径可能是其强有力的武器,然而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外部因素始终在变化,企业的原有习惯也往往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桎梏,说好听点是转型难,说难听点就是死得快。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久好像如此,即使他学习了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学会了“单品爆款”的打法,学会了饥饿营销,可能还是不行,为什么?因为,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的发生层面上,而在与之相邻的更高层面!
在我看来,传统企业的转型最大的问题出在人上,领导人和组织层面的转变是难点。
企业高层领导者,尤其是传统企业老板,摸爬滚打创业走过来,他们有一部分学习是停滞的,跟朋友花天酒地是生活重心,还有一部分因为上了年纪,学习力下降,但是经验老道,总而言之,大多有自己做事的一套路子,思维固化严重。
这个问题应该是最难的,企业高层的思维不转变,行动上不支持,尤其怕那些嘴上唯唯诺诺,行动原地打转的,转型基本胎死在摇篮状态,所以转型第一步,就是要通过企业内力和外力联合作用,帮助企业高层调整思路,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争取高层的支持和资源投入。
转型中人才和团队是第二个难点,既然要往互联网转型,就要找到懂互联网,拥有互联网技能的人才加入,但是这些人往往缺乏传统行业的经验,对于行业的理解和把握比那些十几年浸淫已久老同志自然没法比,转型也不是完全不要以前的东西了,该传承的还是要传承,要在其中找一个平衡点,我们需要懂行业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团队,我们姑且称之为老同志和新同志,第一,新老同志的沟通界面不同,习惯不同,第二,所倚仗的优势不同,第三,老同事现实、难于转变怕被取代,新同志思想激进,谁都不服,需要空间,新老同志各有特点,怎么把这个团队融合在一起往前跑时很难的,需要内外合力来做,团队优势互补,不管怎么说,一个团队中一定要有懂行业,资历深的人做顾问,来把关。
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比较务实,目标就是销售转化,要业绩,但是转型难,难于上青天,前有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的训诫在前,所以切入点很重要,如果一上来就全盘来,大投入,很容易在前期由于企业一把手看不到结果导致转型未半而中道崩殂,单品爆款,社会化营销,讲故事这些策略都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计划好,每走一小步都要有阶段性的结果,给一把手看到希望,小步试错,及时调整方向,也会更容易认同,有的时候转型路上何尝不是如履薄冰呢
转型路上尚有九九八十一难,上有大罗神仙的政策风险,下有妖魔鬼怪的百般阻扰,团队内忧,市场外患,历磨难,终须意志坚,擦亮双眼,那些习以为常的习惯和思路需要我们时时反思,时时警醒,才能保得转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