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出生的张震,当年本科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又是团总支书记,被组织部门千里挑一地选中。而他,选择了到北京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做计算机辅助工程的外企工作。
几年后,他成了那家外企技术部门负责人。因为平时用的都是国外技术,他和同事们经常想有一天能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4年前,外企要求他裁减技术部员工,20多人的团队只能留下6个技术骨干。这让张震很为难:这些人都是他招进来的,且在工作运行中团队成员缺一不可。最后,他们决定集体出来创业。包括他在内的7个人成为合伙人,出资注册了目前的瑞亚达公司,业务范围仍是计算机辅助工程。
张震笑说,公司刚成立时是“三无”企业——没有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因此屡屡遭遇到客户不信任。张震总是尽力争取机会,“让我们试试。”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一改以前集成国外产品的模式,尽可能用自己的产品来替换。
他们向用户提出了“定制”的想法,努力提供适应性更强、更有个性化的产品。张震带着团队开发了塑料、铝合金、复合材料等的材料数据管理系统,使用上比国外产品更方便、快捷。
项目“做起来”之后,有的朋友说瑞亚达存活时间不会长,因为他们是一个纯技术团队,即侧重研发又没有专门的市场销售。而很多公司都是先找市场、拿项目,再去做产品。
“靠技术说话”一直是张震的理念,在赢得客户的信任后,客户会有一些持续性合作,有时也会介绍新客户给他们。目前,公司不仅满负荷运转,有时还把一些“小活”外包,做的项目一直回款好、无坏账。
公司刚步入正轨时,恰好遇到新三板上市,专门服务上市的公司找到他们,希望帮助瑞亚达在新三板上市。张震认真思考后认为,还是先要练好内功,把技术做强,不急于去做技术以外的事。他强调的目标是真正服务于高端制造业,不要赶热闹。直到今天,他仍然认为上市动力不大。
“作为技术人,我们为成就感而活。”张震说,他和团队会为一架飞机、一枚火箭或者一辆汽车上有他们参与的产品而兴奋和自豪。之所以放弃很多机会,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和力量,能在技术领域里做得更好。
他觉得他和伙伴们很幸运,目前国家提出了工业制造2.5,软件制造国产化等目标,从大环境上为他们的理想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自己的公司运作越来越顺畅,团队协调得非常好。
张震说:“一个团队不是一群"牛人"集合在一起就能干大事。我们团队协作性强、思想一致,战斗力才会强。”这与当初他不能接受外企裁人一脉相承。他本人在团队中也要被“协作”,前不久公司需要他的办公室做保密室,他就自觉搬到了另外的房间。
张震目前用50%的时间做管理,30%的时间做技术,20%的时间谈项目。他希望有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加入,他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技术研发上。他很高兴地说:“公司目前已经有9个著作权产品,还有两三个在申报中。”
尽管同行们认为瑞亚达公司在圈子里发展很快,但张震说,一些项目招标中他们仍然处于弱势。因为若是限定资质,他们还难以与那些知名的国企、高校同台竞争。他们仍在创业,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