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0日    海尔模式交流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1
从“战胜满足感”说起

2000年我参加达沃斯会议的时候,当时的主题就是一句话,“让我们战胜满足感”。当时我很不理解,满足在哪儿?什么是满足感?按照现在的途径发展不挺好吗?这就是满足感。之后我自己琢磨,现在发展得不管好坏,满足感不是指那个数,而是指传统经济。不管怎么做,将来都会被颠覆,所以如果还沉浸在“这个数很好,什么都挺好”,那么将来可能真的很麻烦。所以,战胜满足感就是要从传统经济转向互联网经济。

2000年2月,发表在《海尔人》报的《新经济之我见》有如下论述:

何谓“新经济”?我认为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网络将打破传统经济下以国界划分的经济区域,而使所有企业都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在由网络搭建的全球市场竞争平台上,企业的优劣势被无情地放大,优者更优,劣者更劣。打一比方,将因特网比做高速公路网,企业就像汽车。谁的车子好、技术高,谁就会跑得更快。因为高速公路提供了车子发挥高速优势的条件。但如果你不懂高速公路网的规则,车况又达不到上路的标准,那就只能望路兴叹。

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企业会比过去跑得更快,但要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则必须创新,因为大家都在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为什么?本届大会的格言是最好的诠释:“让我们战胜满足感。”网络使你无法自满,它使距离消亡到零,传统的连续性被打破及传统结构消亡。不能更新观念,无异于自我抛弃。其次是运行模式的创新,包括制度、组织结构等等。我们的组织应成为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内部流程应适应外部瞬息万变的市场。再次是新技术的创新。利用网络优势整合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以创新技术来创造新需求,进而创造新市场。

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们设计的市场链的思路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为每个员工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利用网络的共享信息和组织结构扁平化所带来的最短信息链,经营自我,挑战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和创新成果,形成团队合力。

2
无“网”而不胜

应《经济日报》2011年“新年寄语”之约,张瑞敏写道:

在传统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之所以很难超越西方百年品牌,主要在于西方企业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但现在互联网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互联网无处不在,无“网”而不胜。只有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网”住顾客的心,企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3
以用户为中心

在为战略管理学者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的著作《终极竞争:占领赢得未来的制高点》(What Matters Now: How to Win in a World of Relentless Change, Ferocious Competition, and Unstoppable Innovation)作序时,张瑞敏如是写道:

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的战略要从以企业为中心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因为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从企业的手里移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在网上查看和比较所有企业的信息,也可以说,企业的生死和用户的取舍,其决定权掌握在用户手里,企业能做的只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战略的改变,导致原来的科层式组织(即金字塔式的结构)完全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市场一线的需求层层上报,上层做了决策再层层下达,这已完全背离了市场的现实。哈默尔为此开出了处方——最好的方法是将大公司变成小公司。

原有的管理人员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指挥和监督员工的角色,而是变成了与员工为完成同一目标的协同角色。由此从过去员工听领导的变为员工听用户的、领导听员工的;由此,“金字塔”崩塌了,形成了一张“网”,即节点闭环的网状组织。每个节点就是一个“自主经营体”,节点相互之间以契约相联,持续闭环优化,而契约的共同目标是创造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张网又是动态的,因为它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网相融合,与用户的需求脉动相一致。

五大“终极挑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要素——人,而我自己在三十多年的管理生涯中也总结了九个字——“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所有的管理工具都只是手段而已,而所有的企业资产要增值也只能靠人,所有的企业管理的优化都应靠开放的系统“借来”一流的资源,而非自我封闭,靠身边认识的几个人去打江山。

当然,变革首先要改变的是领导者的思维模式,正如哈默尔所提醒的,“成功使得战略成为教条般的信念”。现实中的许多企业领导往往以昨天的成功思维来指导今天的实践,形成了以成功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漠视外部威胁及时代的变化,跌入误判的陷阱,却不知醒悟,以至失败。

4
企业互联网+,要水乳交融

最近,张瑞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互联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同):

如果传统企业都是水的话,互联网+不能被当成油。油会漂在上面,挺好看,闪闪发光,但和水永远分离。互联网+要变成乳,要水乳交融。

比如,物流也好,零部件供应商也好,如果仅仅应用一些互联网的手段(如大数据),那这是油;如果是零距离,那就是水乳交融。物流的直接用户评价就是水乳交融,因为这跟用户融合到一起去了。提供零部件,过去要走流程,互联网来了,如果只是用上信息化的手段而流程这些不变,不能零距离,那就是油。零距离之后,供应商所有收益和企业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最重要的是,用户进来了——设计是为用户设计的,如果不好,用户直接找你;做得好,自然赚钱也多。因此,水乳交融首先是零距离。和谁零距离?和用户零距离,这就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

5
要做“互联网式的企业”

到底是想“企业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式的企业”,这是一个根本(差异)。如果企业仅仅是把互联网的一些因素加进来,可能不一定会真的变成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而“互联网式企业”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不能“去两化”,还是一个人说了算,还有很多的流程,那么不管把多少互联网因素加进来都白搭。从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对企业来讲可能必须要脱胎换骨。这很难。比方说,我们过去很长时间都在做企业的信息化,现在回过头来看并不成功,什么原因?企业所有的东西都不变,只是把一些信息化的东西加进来,可能仅仅是把所有报表信息化了——过去开工资由人工写,现在把它用计算机打出来,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习惯用旧瓶装新酒,可能就很难。

6
至少要“去两化”

我现在看,(“互联网+”)至少要“去两化”:第一,去中心化;第二,去中介化。

去中心化:每一个员工都是中心。不是我任命你为中心,没有人任命,而是你在市场上能不能发现机会?发现机会之后能不能自己发展起来?如果能够发展起来,那你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心,是企业中若干中心之一。

去中介化更不用说,企业原来是按流程走,现在没有流程,就是员工自己去跟用户零距离。有企业问,像财务、人力这些部门怎么办?在海尔,这些部门在一起,我们叫FU。现在正在往前推的是,没有什么绝对的人力、财务,而是要连起来,只是一个平台而已。没有一个人说我就是管人力的,我是管财务的,签一个字这个钱就发给你。小微可以提意见,如果觉得这些人对他们没有多大用处,就不用;有用,小微才付费。那么,这些人是什么呢?不再是管理人员,而是变成了服务人员,变成了给人家提供服务的人。

7
企业要定位为一个节点

我对互联网的理解,就是你不能理解它。企业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要知道我这个企业只不过是互联网上无数节点中的一个,要把自己定位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如果定位为一个节点,就必须开放。像人说的,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个都是愚蠢的,但是连一起就非常聪明。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 ……
阅读更多【海尔】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