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近日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坦率地说,报告所指的财富不均衡程度,即使我们此前不知道具体数据,也大概能通过朴素的感知来判断到这些不平衡的存在。
贫病型、蚂蚁型、蜗牛型、稳妥型和享乐型,这五种家庭消费模式的划分,较为清晰地为人们展现了各种中国式家庭,结合我们现有的生活感知可以知道,财富不均衡是大量存在的,并且财富分配和占有方面的“马太效应”特征非常明显。
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有家庭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水平明显高于在体制外工作的家庭,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体制外家庭,这将导致体制内外家庭的财产差距进一步扩大”。
可见,处于或是接近体制的家庭,家庭财富增幅较大,而那些远离体制的家庭则不如前者。体制在这种财富的马太效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努力建成的创新型社会所欢迎的,正是因为体制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最近的民调显示,大学生在择业方面依然认为国企与机关是优先考虑的选择。很明显,他们觉得创新的风险较大,而倾向于进入机关与国企,享受“体制”的好处。
房子从另一个侧面也佐证了“体制”的好处。对城镇居民来说,房子依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它不仅决定了家庭的财富多寡,而且房子上的支出多少直接影响着这个家庭的负担以及能够用于消费娱乐上面的花费有多少。
该项报告指出,家庭主事者为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房价收入比最高,而处于职业和收入地位较高位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家庭房价收入比相对较低,住房负担相对较小。
显然,深度而系统的改革就是要减少一些这种来自“体制”的好处,现在政府很多方面的改革与反腐也在为此而努力,这是正确的方向。一场深度系统的改革,不仅可以理顺国家各方面制度,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机制的合理化,并将优秀合适的人才引入更能产生创新的领域。这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
对于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扶持陆续出台,而针对广大家庭减轻负担的政策依然处于胶着之中,减税是一个可考虑的方向,但是除了个税起征点的讨论,还应该有更多减轻家庭负担的政策出台;并且,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社会安全保障网,在医疗、住房以及教育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破除众多二元制。
财富分配和占有的“马太效应”不应继续得到强化,越早破除越有利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整个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