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能有今日,多依赖周鸿祎之功;360仅有今日,多归咎周鸿祎之过。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6月3日自媒体文章《李彦宏的“袖子”里藏着什么》这样评价BAT三位当家人的巨大性格差异:马云先说后做,马化腾做了就说,李彦宏做得多说得少。那么周鸿祎呢?相信很多业内人士对他有类似这样的观感:做事即打仗,说话即骂仗。
几年前,我在分析黄光裕、顾雏军、兰世立等企业家的悲剧命运时,提出了“性格是企业管理成本”的观点。而今,我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千万别小看企业家的性格特质,它一定在有意无意中左右了其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大小。企业家的性格,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进行重视、设计与管控。
周鸿祎即是典型案例。
分析周鸿祎的创业史与心路历程,大略可分三段来看——
第一阶段,“叛逆小子”周鸿祎。周早年从业及创业经历一直不太顺利,可谓一波三折。在雅虎任总经理期间,还曾被马云讥为“只懂战术,不懂战略”。虽屡遭挫折,但这位小个子男子汉却天生有着湖北人不服周的个性,每次跌倒,他都当成一次重新积蓄能量的过程。从失意者到叛逆小子,此时的周鸿祎是能量积蓄者。最终,他凭借免费杀毒软件崛起,并迅速在中国互联网界站有重要一席的地位。
这种个性加上这种经历,适如其分地将周鸿祎塑造成向强者挑战、永不言败的角色。金山、小米、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只见惊鸿掠过,风声鹤唳,片草不安,你几乎找不出和周鸿祎没有结过梁子的互联网公司。360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追咬列强的伤痕文学史。
因为每次都能将自己的悲惨遭遇解释成是在为用户挨打抗争,网民自然要同情并声援他。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的CEO品牌定位,很精准地配合着当时360从中国末流互联网公司向中国一流互联网公司的跨越似飞奔。
第二阶段,“准IT巨头”周鸿祎。从2011年360上市,到后来的“3Q大战”、“3B大战”,再到2013年数次中国互联网收购大赛的狙击手,周鸿祎在中国互联网界的地位一度无限逼近并威胁到“BAT三巨头”。
但要命的问题出在了这个阶段。此时的360已经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几大巨头之一,却还在沿袭着原有的品牌形象与老套、老化的公关打法。在一次和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巨头的大战中,周鸿祎一如继往地用他喜欢的公开信形式和悲剧式的口吻,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昂扬的斗志:“即使被巨头按在地上狂揍,360也能再站起来对他们吐口唾沫说不!”网民第一次看到这样感性的言辞,自然会引起强烈的感同身受。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看到这样的言辞,你不会觉得烦吗?
周鸿祎太依恋叛逆者、挑战者的角色,这让他无法自拔!他脑海中没有“互联网巨头”的身份意识,他的360自然也难以最终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此时,很难说清,是360一系列的战略失误,耽误了周鸿祎的性格转型与成熟;抑或是周鸿祎难以扭转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360的系列战略失误。
第三阶段,“焦虑者”周鸿祎。势如转石,瞬间变换。纵观BAT的发展,都是先凭一技之长(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腾讯的社交、百度的搜索)取得坚如磐石的地位,然后合纵连横,利用资本的力量和流量的优势进行产业整合,并最终染指诸多行业,形成盘根错节、独霸一方天地的格局。而360却如一挺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哒响过之后,擦伤了众人,自己却几无所获,只留下一地散乱焦热的弹壳,一如周鸿祎零乱焦虑的心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年与昔日好友雷军之间的口仗。而今,小米手机已成粉丝经济的代表之作,而360的手机又在哪?
今日的中国互联网界,只有一流公司,其余都是等待被收购者或被摧毁者。360夹在其中,成为一张翻来覆去被煎熬的烙饼——A面,还在思虑该不该收购别人;马上转到B面,却要开始焦虑是否会被别人收购。
战略性资产,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它是一种难以被模仿或难以被替代的、非交易性的、积累过程缓慢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资产。做企业就是做人,企业家的格局、眼光、品性、喜好等无一不深刻投射于企业的发展中。因而,企业家的性格需上升到企业“战略资产”的高度来进行塑造、管控。
周鸿祎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容纳别人,因而成就其大。在人才同质化的公司中引进异质化的高管人才,也算是他迈出的第一步。而对于前政府高官陈熙同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周鸿祎。
伟大的企业或企业家,都是敢于调转枪口,对准自己的脑袋。但很少有人会最终扳动扣机,周鸿祎会吗?
本文为张小平独家授权网易财经《亦观察》专栏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
作者为新唐智库创始人,财经作家、时事评论员,商业观察家。著有《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首富长青:刘永行刘永好兄弟中国式创富》、《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首富隆起:揭底中国顶尖财智阶层的生存怪圈》、《性格企业家》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