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IT时代周刊》(美)未来学家/塞西莉·萨默斯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在接下来的5至20年间,哪里会有新市场出现?商业政策将发生哪些变化?即将到来的重大议题是什么?下一轮商业趋势是什么?如何快速行动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实际上,在变动发生的前一刻,有人就已从蛛丝马迹中预见到,并做好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战略规划,由此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让他随即成为“圈内”的“先驱”。
  IBM、福特等世界级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靠长远的眼光和先人一步的创新模式,保持基业长青。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缺少百年企业?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企业难逃“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最终徒有虚名、沦为商战中的败者?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预见性思维决定生死的时代。
  原地不动很危险
  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未来)撞向一个原地不动的物体(我们的大脑),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可想而知。
  对于美国的大企业而言,对未来的错误预测,后果将是毁灭性的。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宠儿美国在线的故事吗?它与时代华纳合并的目的,是想打造一个全球媒体。然而,合并后两家公司却各自抱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放,让两家公司的股东们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故事,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抢得先机,然而,为了游说政府保持原有的能源法规不变,它放弃了在该领域进一步开拓的机会。上述这两家公司在面对未来时都原地不动,然而,当未来这股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真正到来时,原地不动的后果,便是严重危机。
  科学家发现,不管是预测未来,还是回忆过去,我们使用的都是同一个大脑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展开想象。
  我们之所以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是因为我们自身存在生物本能缺陷,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问还在“汽车之城”底特律找工作的汽车工人,你就明白了。他们会告诉你,如今汽车之城的老板们还在走以前的旧路。这就好比是他们驾着高油耗的四轮驱动越野车,却只看后视镜的景象,并以此为向导,驶向他们眼中的“未来”。认识到生理上的缺陷,并不是要我们就此认命,而是提供突破我们本能限制的机会,即摆脱本能性缺陷的束缚。
  未来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个人和企业摆脱“永远只活在现在” 这一本能缺陷的束缚,因为人们天生就会将现在的状况,套用到对于未来的预测当中。
  不管企业规模有多大,不管经营内容是什么,不管面对的是哪些挑战,不管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来我这里咨询的企业主都有一个共性:让这些客户摆脱“永远只活在现在”的思维,需要巨大的推力,必须用力推他们一把才行。因此,我把建立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非营利智囊团命名为“推动机构”,该机构在我的带领下,已经运转了好几个年头。
  预见未来
  从舞者到按摩师再到未来学家,我都在不断地探索。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影响了我对策略的认识,同样也让我明白了4个有关创意的简单道理:第一,任何人都能拥有创意思维;第二,不管公司大小,都能有各自的创意;第三,创意源于一个清晰且可复制的过程;第四,创意需要的是汗水,而不是所谓的灵光一闪或与生俱来的创意基因。
  现在的问题是,具体该怎样激发具有未来思维的创意呢?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和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是好朋友,而后者可以说是20世纪和21世纪初最伟大的创新人才之一。马友友在美国《娱乐周刊》2011年年终特刊中写道,他和乔布斯都认为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的动力”。
  实际上,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技行业的兴起,由于受到苹果公司以及新兴互联网企业,比如易趣、纳普斯特、谷歌的启发,几乎一时间所有的公司都痴迷于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创造力、创新力和协同力灌注到自己的企业当中。
  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们采取的许多方法,却是毫无意义的。比如,把工作场所完全敞开,而不设间隔;要求员工多打乒乓球;要求他们勇敢无畏;要求经理们挖掘出自己内心大胆的一面,要有“不创新则死”或“不怕失败向前进”的精神。事实上,鼓励创新的方法一定要详细具体,并且符合公司的具体战略才有意义。
  当客户找到我的时候,其诉求之多、心态之急暴露无遗。他们经常会说:“好了,我们明白了:创意在工作中很重要;协作是件好事;创意能够让公司成长得更快,并且与众不同。那好,现在请你告诉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步骤来实现上述目标,怎么做才能既提高创造力,又能达到下个季度的盈利目标?给我们指条明路吧,向我们传授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创意的方法吧。总之,告诉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公司的运作当中。”
  如果希望像未来学家一样思考,你肯定要学会预见未来的趋势。你要学会跳出你所处的特定环境,多问问自己“这一切都是如何形成的”。列出一套 “最佳问题”,帮助你将精力放到你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让自己多接触新观点,获得新体验;在脑海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测;最后,制订计划,采取行动。
  发现新视角
  大多数人并不会经常锻炼自己的预测能力。但是,企业要想成功,“永远只活在现在”这样的本能倾向十分有害。我们总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除非现实危机迫使我们改变。
  一提到趋势,商务人士就容易激动。许多客户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似乎都坐立不安,他们解释说是因为急于了解当前最新的趋势,恨不得马上就能知晓结果。他们会说,“我们需要一个发展社交媒体的战略”,“我们需要一个拓展拉美市场的战略”,“我们需要一个绿色环保战略”,或是我自己喜欢说的那句“我们需要一个创新战略”。
  然而,在指引他们得到最佳答案之前,我首先会请他们向后退一步,想一想我前文所提到的“最佳问题”。它是帮助你抽象思考的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最佳问题”强调的内容,正好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最优方法”相反,它是大部分商业项目应该最先考虑的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最优方法”指的是工作中作为典型样板使用的标准模式和程序,而当你提出“为什么我们要重新设计轮子”一类的问题之后,你便可以改进现有的“最优方法”,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一旦你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便可以使用这一套巧妙快速的方法,制订具体计划。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上路》
一和尚要云游参学。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 身。” 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 我来请信众捐赠。
    
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 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 角。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 和尚。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你的师 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 能送你把伞。”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 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 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 房:“草鞋和伞够了吗?” “够了够了!”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 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 带着。”
       “这怎么行呢?”师父说,“天有不测风 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 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丢了怎么办?”师父 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 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 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 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 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有决心了,拟定目标了,一切都不是问题!请带上你的 心上路吧,目标在远方,路在自己脚下。 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点点收获! 带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俱足!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