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园是民国时期南京商会会长的私家宅院,当初的规模不得而知,仅凭现存的99间就足以显出其大了。正房就有8进以上,加上两侧的厢房,偌大的空间被分割成无数个自成一体的小空间,真是曲径通幽处、别有天地情。是一个静心、静时光的静世界,下午5点的夕阳挂在荷花池边的太湖石上,倒影着着微微的波浪,感觉时光在此停留了,匆忙的步伐也满了下来。
商人是见过大世面的,私家享受也情趣盎然,在血腥的商战转身之后,为自己营造一处心情停泊港湾,任凭个人情趣的滋生。彼时的洋商们大概在酒吧、咖啡屋、骑马场或者类似社交场所,他们是在动中寻找平衡,在更大的圈子中抚平内心的浮躁和郁闷,可能很少躲在一隅舔自己的伤口。甘熙园,作为一个商人的宅子,静占据了主格调。荷花池边有一处很大的草坪,也只是饭后散步的地方,要是改造成小足球场之类的,那该有多好。相比静静地思考,挥洒汗水的体育运动则更让人忘却烦恼、恢复精力。
以静制动的中国式修养生息,欲营造工作与生活截然分开的双重世界,让心灵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在农业社会里,这种静平衡大有用武之地的,会让思维顺着一个方向深度发展,产生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体系,达到工作和生活的水乳交融的佳境。而如今的“动”时代,就没有多少人干有如此奢望了: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空间分割,难以再像之前那样分明有序了。一个渴望成功之人,要学会在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平衡。功成身退,不如激流勇进。
松下幸之助说过,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死在工作台,他做到了。在工作中修道,像高僧一样圆寂,分不清他是辛苦工作了一辈子,还是快快乐乐地享受自己人生整个旅程?而另一位在世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工作既生活是他的经营信念,在过了传统退休年龄之际却挺身而出,担起了拯救日本航空的重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两人可谓是得道中人,践行了中国人向往的人生境界,用自己的动思维,诠释了一个卓越企业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关系。
国人传统的静思维,是农业时代的优秀遗产,为我们留下了精巧的工艺品、字画和经典文献,也世代滋养着中国的心灵。可到了工业化的城市生活时代,静思维往往逆潮流而动,让人心神不定、难以左右逢源。不少年轻人因为工作难找,就纷纷挤向考公务员的独木桥,梦想着一份安稳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这美好的盘算显然得到了他们父母的极大鼓励和支持,在市场大潮中淹的七荤八素的父母们,本能地希望孩子能够过安定可预知的一生。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们在到了4050之际,会不会也重蹈被社会抛弃的覆辙呢?这种怕担风险的静思维,给人生战略规划带来了无穷的弊端,留恋安稳的年轻人,过早地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成了社会创新主流文化的阻碍。
静思维,也同样留给企业决策者的一些思维定势,面对动荡不安的企业生存环境时,内心的恐惧随时会浮出水面。小富即安的心态,是很多民营企业家明哲保身经营哲学的写照,有所成就的企业本应该激流勇进,但偏偏更多的人选择了功成身退,这也是民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的心理障碍。
静思维必然波及到企业战略思考过程,经过初步的比较研究,本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战略思维循环过程:“静—动—静”,借此粗谈一下“静思维”企业家在制定企业战略时的典型特征和问题。而把战略分成准备、执行和调整三个阶段,则意在简明扼要地阐述“静思维”战略的整体演变过程,当然此处的动与静是相对的概念,是角度、程度、速度的多与寡、深与浅、快与慢的质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