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是制定和实施一切战略战术的前提和基础。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谋攻篇》)
又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形篇》)
又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又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
竞争以“知”为先,人民领袖毛泽东用了一句通俗的语言表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概而言之,“己”指主观因素,“彼”指客观环境,“彼”和“己”概指一切影响胜利的因素,搜集分析所有影响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取胜的前提和基础。
知彼知己,于兵战大而言之是“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始计篇》)
孙武子对如何“知彼”作了详尽的阐述:
知敌之谋,察敌之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
用间谍探知敌情: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用间篇》)。
临战“相敌”:相敌三十二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行军篇》)
二、先胜而后求战
“先胜而后求战”,就是要打有把握之仗,充分体现了孙武子的慎战思想。
孙子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篇》)
修道而保法是先胜的根本,政治清明、国力昌盛,确保了军队的整体实力,也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士气。
知彼知己是先胜的基础,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捕捉和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
三、以全争于天下
全胜战略的实施,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至高境界,是实力的象征,也是共赢思想的体现。
孙子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战争消耗巨大,“日费千金”,若能化敌为友、利益共享则可“兵不顿而利可全”。“伐谋”是成就“全胜”战果的良策,在敌军作出战略决策之先,对其决策关键人及过程施加影响,或动摇敌军高层战斗意志,寻找双方利益共同点,从而达成利益同盟。
四、避实而击虚
避实击虚的实质目的在于掌握战略主动,通过关键战役取胜或抢占战略要地,蚕食敌军有生力量,挫伤敌军士气,振奋我军斗志,争取有利作战态势,而后取得战略主动。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应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知彼知己是避实击虚的先决条件。知彼知己,从而集中我方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攻击敌军空虚之所。
五、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兵势篇》)
孙武子认为,一切作战方式源于奇正变化,奇正的变化运用演变出无穷无尽的作战方式方法,善用奇正者,其应敌方法“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一支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军队是出奇制胜的关键,奇正运用源于分合为变,依据敌情变化,灵活调度军队,快速出击,正亦奇,奇亦正,避实击虚,因敌制胜。
六、兵贵胜,不贵久
“兵贵胜,不贵久”,即是:用兵打仗贵在迅速取得胜利,而不宜拖延战事。
孙武子主张速胜,是从进攻的角度而言的,发动战争,一般是侵入敌国,重地作战,国财消耗巨大,于是孙子提出“拙速”的主张,曰:“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篇》)。《九地篇》进一步言及:“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快速取胜”是一门竞争艺术,往往运用人“绝地反击”的心理,使个人以及团队战斗意志集中、目标明确,从而达到所向披糜、无坚不摧的境界。
以上六条战略原则组合,知彼知己在先,在知彼知己基础上,做好充分而必要的作战准备,从而做到先胜,全胜可谓是先胜最理想的实施结果,也是“兵不顿而利可全”共赢策略的体现,若必须通过“伐战”以决胜负,则实施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策略,赢得最终胜利,速度作为一条战略原则,无论是兵战,还是商战,都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