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未知 中外管理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当今的管理法则只对了一半]

近20年来,经理人不断学习的各种规则与理念层出不穷,比如:

1.企业必须保持弹性,迅速回应竞争与市场变迁;

2.持续标竿学习以达到最佳表现;

3.积极采取外包方式以达到更佳的效率;

4.为了要在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等等。

以上这些想法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其原因在于:

1.随着管制放宽与市场的全球化,有些竞争障碍已经不复存在;

2.定位曾一度是策略的核心,现今则因为过于静态,不再适合今天生气蓬勃的市场与快速变迁的技术,遭到扬弃;

3.根据新的交战守则,竞争者能迅速模仿任何市场定位,定位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充其量只是暂时性的事。

许多产业出现所谓的超竞争,其实是企业的自我伤害,甚至走上相互毁灭的竞争道路,但它并不是竞争变迁之下无可避免的后果。

[效率与策略的差异正日益混乱]

问题就出在人们将作业效益(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OE)与策略混为一谈。

企业为了追求生产力、品质和速度,而孕育出许多著名的管理工具与技术,虽然改善操作方式的结果通常很惊人,许多企业却因无法把这些进展转换成持续的获利能力而沮丧。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而作业效益和策略则是达成优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效益与策略的运作方式并不相同。

企业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前提是它能建立并持续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它必须给客户更高的价值,或以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当的价值,或两者兼备。卓越获利能力的算法是:提供商品更好的价值,让企业可以要求更高的产品单价,或更高的效率可导致更低的平均单位成本。

企业在成本或价格上所有差异,都是源自数百项活动的最后结果。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开发、生产、销售和运送产品或服务,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看企业在特定活动上是否能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有效率。同样,差异性来自企业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

因此,作业效益意味着,任何能让企业更充分利用资源的作业,使之在进行相似活动时,效益比竞争者来得更佳。反过来说,策略性定位意味着,企业执行不同于竞争者的活动,或是以不同的方式执行类似的活动。

[作业效益正在成为桎梏]

作业效益的差异,是竞争中决定获利程度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和差异化的程度。

这里要涉及到一个概念——生产力疆界。试着去想像一个能在任何时间,提供所有最佳表现的生产力疆界(productivity frontier),把这个区域当成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运用最佳的科技、技能、管理技巧和原料,提供某项产品或服务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生产力疆界的概念可以应用在个别活动,也能用在如订货流程和制造等一连串整套的活动,乃至于全公司的活动。当企业改善作业效益,它就向着该区域移动。向生产力疆界进军,需要资本投资、不同的员工特质,或只需要新的管理方式。

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挑战西方企业的核心手腕,就是作业效益上的差异。这段期间,日本人之所以能领先竞争,在于他们提供了品质更佳、成本更低的产品。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当前有关竞争的思维,很多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生产力疆界在有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或新材料问世后,整个区域会向外推移。互联网重新定义了销售作业上的生产力疆界,创造出将销售与订货流程、售后服务支援等活动之间更丰富的关联性。同样,涉及整个活动的精简生产,也使得制造上的生产力和资产的使用率获得实质的改善。

至少在过去10年间,经理人满脑子都在思考如何改善作业效益。通过类似全面品管、时间竞争、标竿学习等计划,经理人改变活动的表现方式,以淘汰没有效率的部分,改善客户满意度,并达到最佳表现。为了不落在生产力疆界的变动之后,经理人又在拥抱持续改善、授权、变革管理和所谓的学习型组织。

[作业效益不可能带来持久的获利]

作业效益上经常性的改进,是达到卓越获利能力的必要条件,但通常并非充分条件。很少有企业能长期以作业效益为基础,而在竞争上大获成功,即使要维持领先竞争对手,都变得愈来愈难。最明显的理由是,最佳务实的做法会快速扩散。竞争者很快就能模仿到相同的管理技巧、新技术、改善材料,以及以更卓越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最一般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那些能运用在多种状况的方法,扩散的速度也最快。由于管理顾问支持这些观点,作业效益的工具更是一路繁衍,百家争鸣。

当作业效益的竞争使得生产力疆界向外推移时,每家厂商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尽管这种竞争作业效益造成相当大的改善,但也导致无人能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就以美国年产值50亿美元以上的商用印刷机产业为例:主要厂商如唐纳利父子公司(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戈贝可企业(Quebecor)、全球彩色印刷公司(World Color Press)和大花印刷企业(Big Flower Press)等,莫不积极竞争,为各类型顾客提供相同形式的印刷技术,大量投资于相同的设备,使印刷速度愈来愈快,但厂商本身并未因此获得更高的获利率。即使这一产业的龙头唐纳利父子公司,80年代持续维持在7%以上的获利率,到1995年时,却降至不到4.6%。这种现象从一个产业蔓延到另一个产业。即使此种新竞争形态的先驱者,同样受困于持续的低获利。

[作业效益将走向共同毁灭]

单凭以作业效益为基础所形成的竞争,彼此会相互毁灭,而且所导致的耗损战,只有在限制竞争的情况下才能终止。

近年来盛行以合并进行产业整合,从作业效益的竞争观点来看,自然有其道理。但缺少策略的愿景,一味受到绩效压力的驱使,使各企业除了一家接着一家买下竞争对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点子。然而,能留在市场上的竞争者,往往是那些力图比其他业者在市场中生存更久,而非拥有明显优势的企业。

经过10年在作业效益上的长足进步,许多企业如今都面临着利润下降。持续改善的观念已经烙印在经理人的脑海中,但是所用的工具不知不觉将企业引导到模仿和同质性高的道路上。逐渐地,经理人让作业效益取代了策略。结果造成价格无法提升甚至下降,以及成本的压力,而牺牲了企业长期投资的能力。(深圳麦肯特顾问公司为本文的刊出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鸣谢。) □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