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竞争变合作?对于国内的商学院来说,处理竞合关系实在需要一种智慧。而对于拥有近90家合作伙伴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而言,如何聚合这些合作伙伴的力量,锻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对此,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李仲飞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院长陆亚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21世纪》:我们看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近年来与国外的院校合作非常频繁。在此期间,双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各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您认为应如何平衡合作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陆亚东: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国际化方面发展迅速,目前有将近90家国外合作伙伴,合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位项目的合作,比如与夏威夷大学国际MBA的合作,与印地安纳大学本科双学位的合作,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双学位的合作,与法国Grenoble的DBA合作项目等。另一种是学位项目以外的合作,如学生交换、教师访问、合办 论坛 、合作研究等。这方面海外合作伙伴较多,如Cornell,Purdue,Queen’s、悉尼大学等。
总体而言,中大管院国际合作伙伴的数量已经较多,下一步就是进行精选,选择一些学术声誉及知名度高的学校提升合作,争取更为优质的合作伙伴,也淘汰一些实力较弱的合作伙伴,这一变化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目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匹配。
《21世纪》:我们关注到十所高校合办的“中国未来商业高级领袖 研修班 ”,中大是非常重要的发起方之一。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对传统院校来说,发起这样的竞争与合作的项目难度应该不小,贵院为什么会有这种动力?
李仲飞:这是一个EDP项目,EDP不同于一般的学位项目,可以不受学科和专业的限制,也不受招生规模的限制,所以目前EDP在全国各个高校商学院当中,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同时在EDP项目发展过程中各个高校的商学院面临着同质化的竞争局面。为了摆脱这种竞争局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其他九所商学院发起这个项目,希望可以改变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整合校际资源,因为这个项目是把参与的高校从不同地域整合起来,这样每个高校可以把自己最具特色和最拿手的课程拿出来,发挥他们各自学科的竞争优势;第二是通过项目可以弱化竞争关系,甚至是把竞争变为合作,因为这个项目是各个学校在自己的地域招生,不会跨区域招生。因此从招生上并不存在竞争,而且通过这个项目还有助于各个学校的招生,是一个互惠互利的项目;第三就是这个项目实际上让学生得到实惠,因为学员在一个高校报名,可以到十所高校去学习,去体验十所不同高校的大学文化、认识十所高校里面的同学。对学生来说,既开拓他们的视野,也能够开拓境界。
《21世纪》:如今,中国企业开始纷纷走出去,开启“国际化”路线。您认为中国的商学院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1世纪》:中国商学院未来竞争格局的走向大致是怎样的,像中大管院在这样的格局下,优势大概体现在哪些方面?
陆亚东:首先是竞争的格局持续加强;第二个格局是竞争的多元化;第三是竞争的跳跃式格局。与此同时,在竞合的总体关系上,商学院之间应当竞中有合、平台协作、互补共赢。如在资源互享、合作研究、平台建设(如协会、论坛、研讨会、期刊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合作空间。我们应当以集体的力量、联合的力量将中国商学院建设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