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近现代战争中战术上的成功与理性,并不能掩盖国家战略的短视与狂妄;但至少也说明,日本人在战略思维上的特点,是必须认真对待与研究的问题:日本的战略思维,既有日本人国民性格的基因,在战略方法上,却是原汁原味地领会了《孙子兵法》,反而是中国的战略思维,总是背离了老祖宗的智慧财富。
战略思维,即指导特定组织行动的方法与逻辑。了解对手的战略思维特点,方可谓“顺详敌之意”,才能千里杀将,或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研究日本者,以关注其文化与国民性格者居多,戴季陶的《日本论》(1928年),蒋百里的《日本人》(1939年),到著名的《菊花与刀》(1944年完成,1947年公开出版)。其中,《菊花与刀》被认为影响了美国的对日战法(原子弹逼降、不采取登陆日本本土作战、保留天皇等),甚至影响了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统治方式。
《菊与刀》为美国人如何做好日本的征服者提供了文化指南,中国作为在半个世纪里被日本征服、侵害的国家,对日本的研究却仍然以日本文化为核心,就有点大谬不然、南辕北撤了。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大的侵略者,中国对日本的心态是蔑视加仇恨再加几分羡慕,缺少的是冷静的剖析。抗日就是游行加抵制日货,却没有认真总结日本人屡败历届中国政府(清朝、袁世凯、蒋介石)的战略思维。战略短视的国家,被动挨打是必然之事。
本文希望对中国的日本研究及其路向有所补益。
日本人的战略思维特点,有战略的普遍性因素,也有日本国民性、特别是对中国情结的特殊性。日本人对中国的战略,以全世界范围来看,是独此一国、绝无仅有。恰恰是这个独一无二,让中国以两个朝代的覆灭、3500万人的代价,遭受了最沉痛的损失。
基于日本对中国战略的策动与实施过程,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的历史轨迹,总结为七个战略要素,由一个战略目标与六个战略方法组成的完整的国家战略系统。为便于记忆,取名为日本人战略思维的“非常6+1”。
先说日本运用纯熟的六个战略方法:
1、战略烟雾:麻痹对手。
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在丰臣秀吉的海盗战略失败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朝鲜为跳板、割据东北、控制华北的战略。直到甲午战争,清政府对于日本假道朝鲜侵略中国的意图,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知道了当做笑谈。
日本人为了麻痹清政府,打出一副帮助朝鲜的正义嘴脸,培植朝鲜内部的革命势力,目的就是将清朝的宗主势力先赶出去,获得朝鲜这块进军中国的战略跳板。
利用溥仪成立满洲国,偷袭珍珠港前对美国的示好,日本人在战略烟雾上都费尽心机。战略烟雾的最大目的,就是麻痹对手。钓鱼岛国有化有利“维稳”论,就是一个新的战略烟雾,即灌给中国与美国的迷魂汤。
2、战术准备:精密算计。
日本的剑术、茶道、插花、漆器等,都侵润着注重细节、算计、专注等精神,与不求甚解、崇尚无为的中国性格相比,日本人崇尚精密算计与高度可控。
无论是甲午前日本举全国之力的海军建设,对中国军事、经济、政治战略情报的搜集,满洲国的殖民化,或是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即使是松山战役体现出的对战斗地形与防御火力的科学配置,无一不体现日本在战术准备上的不厌其烦与钻研精神。
这种无中生有、巧能成事的战术准备,使一切偶发的行动都与最终目的相联系:到现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被日本人刻意描述为类似萨拉热窝刺杀案的“偶发事件”,就像将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归结为潘金莲的窗帘杆偶然砸到了西门庆。
这些睁眼讲瞎话、瞒天过海的论调,竟然被部分中国的历史研究学者相信——这些历史学家的战略智商基本为零。
3、唯胜为大:没有底线。
日本人有切腹自杀的性格,也有翻脸像翻书的秉性,在日本人,坚毅与投降是可以并存在一个人身上,为了胜利的投降,向强者屈服及学习,并不可耻。黑船事件、原子弹之后日本对美国的态度,就是这种性格的体现。为了胜利,日本人什么都愿意去干,没有任何道德的、原则的、面子的顾忌。
这种能上能下的二皮脸性格,中国人还真是不具备。很多时候,中国人的性格很“宋襄公”,如被儒家赞颂的正冠而亡的子路。
对日本人,要么你彻底征服他,要么他就会彻底征服你,这是日本人战略思维的逻辑。中国人喜欢的双赢、为对方考虑(厚道)等,在日本文化里几乎没有。投降与妥协是日本人理解的弱势者的策略——其实这就是屈服的本质。
4、间接路线:乱军引胜。
间接路线战略,就是《三十六计。声东击西》里的“敌志乱萃”、《孙子兵法。谋攻》里的“乱军引胜”。间接路线方法包括培植内间内应(上智为间),支持敌国内部的不同政见者,让敌方决策层内部产生分歧,渲染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各阶层离心离德。
间接路线的主要目标,是敌方决策层及社会精英,使这些掌权者内部分化,社会思想混乱失去凝聚力等。
鲁登道夫在《总体战》(1935年)一书里写道: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军队扎根于人民,是人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民的力量表现在其体力的、经济的和精神的力量上,并决定了军队在总体战中的力量强弱。精神力量在维护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军民团结如一,休戚与共。只有精神团结能最终决定这场争取民族生存战争的结局。单单依靠这种精神团结,人民便可以不断向艰苦搏斗的军队输送新的精神力量,就能甘为军队工作,甚至在战争艰辛和敌人攻击下,也能始终保持克敌制胜的不屈不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