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自主企业、竞争市场和法治环境。竞争就是优胜劣汰。既然是竞争,就有它的残酷性。可是在一些人看来,竞争的残酷性,似乎是资本主义的特色。他们想,是否可以给我们国有企业的那些“企业家”多一点回转余地,让他们在不那么残酷的情况下成长起来?
我看这多半是空想。首先,这样形成的“原谅机制”,正是该淘汰的淘汰不了的重要原因。别人经营企业,失败了就是失败了,站一边去。而我们这些“企业家”失败了,就找“客观原因”,不仅败亦英雄,并且要求增拨兵马,以便他们去收复失地。本来,所谓自主首先要求自立,他们却只享受自主不讲究自立。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面对日本的激烈竞争,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之一的克莱斯勒出现严重困难,濒临破产。在这关头,政府难得破例,给克莱斯勒一定的财政担保。事后,克莱斯勒当时的总裁艾可卡把企业濒死回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个人的经营才能。但在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的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经济学》教材中,却记载了成功以后艾可卡企图赖账的故事:作为财政担保的回报,政府要分享企业利润。好了伤疤忘了痛的艾可卡却想赖账,他居然说,政府除了担保以外,“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商海竞争,许多企业家不把老本赔光,是不肯认输的。艾可卡可算典型。在依靠政府财政担保救活克莱斯勒之前,原在福特公司效力的艾可卡就曾因业绩不佳,被小福特解雇。在救活克莱斯勒若干年以后,他又因业绩不佳,被克莱斯勒的董事会解聘。他的书只写自己的能耐,回避上面这许多让我们看到他的猴气的东西。这恐怕是许多企业家的通性。
不肯认输,本来是企业家的可贵之处。问题是我们的制度,在激励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自创本钱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却常常给他们追加资本。这就是市场竞争环境的根本差异。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才可能出现。唯其如此,我们雄视世界经济的“航空母舰”才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