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谭小芳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路线确定之后,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干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20%的干部承担企业80%的责任。以上无不说明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者管理理念如何提升?管理者管理方法有哪些?管理者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管理者需要掌握哪些管理技能?管理者综合素质如何提升?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这是必须关心并回答的问题。

  中国高级经理人在带领企业走向未来过程中需要借鉴的最佳管理理念和实践。今天的讲座中,我们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探讨将会影响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在重要性上难分轩轾,但它们都是中国企业面对未来挑战、急需认真借鉴的关键要素:

  日前,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不具有绝对优势,而要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提高经营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尽管成绩喜人,但谭老师也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大公司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许多企业缺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营总体战略,人才和经验不足。在经营效果、风险防范、质量服务等方面都多有不足。

  中国商业历史上的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年以前的汉朝。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开通了原来一直被世人称为“玉器之路”但最近200年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通向中亚、波斯湾和欧洲的道路,从现代商业角度的角度来说,就是建立了中国通过陆路和欧亚大陆各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运输。后来经过云贵、四川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六百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都是同样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运输。

  在本土:中国市场真正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企业与具有强势资本和技术的外国同行短兵相接;在海外:走出去的大多数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曲折坎坷。国际化是每个企业家和政府经济管理干部必然面对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战略道路?如何使企业顺利融入国际化市场?如何用好国际化规则为企业服务?如何趋利避害?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模式?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通过解析大量鲜活的企业国际化案例,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指点迷津——

  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的大陆企业,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企业成长与壮大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还是应当慎重,谭老师建议国内企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炼好内功,具备核心竞争力。华为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技术过硬。2.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海尔初期的海外设厂方式虽然利润不高,但风险也小,同时为其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3.了解国际游戏规则,按照牌理出牌。

  我们讲跨文化领导力,首先讲一讲文化,文化就很有趣了。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桥牌文化,是象棋文化,而东方的文化是围棋文化、麻将文化。美国人打桥牌强调的是强强联合,日本人下围棋强调的是一致对外,中国打麻将崇尚的是自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可以给人烙下强烈的印记。西方尊崇的是规则,而东方人也讲规则,但要加个字,叫潜规则。西方文化叫摇头文化,而东方文化是点头文化。

  关于文化,还有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情”、“理”、“法”的排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它们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如果让美国人对情、理、法三件事情排序的话,美国会把法律排第一位,理排第二位,而情排第三位。如果让一个德国人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排序显然发生了变化,德国日耳曼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理性精神的民族,所以一定是把理排在第一位,法第二位,情第三位。如果让中国人排序,一定会把情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理,第三才是法。这不存在对和不对的问题,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跨文化冲突。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文化障碍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跨国扩张的同时,通过咨询公司、内部学习 、网络信息搜集等方式让跨国经营者了解工作所在国的社会文化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管理者通过这种方式对该国社会文化的了解都是“别人告知的”。这就有些不正常,因为,真正的,基于文化的了解更依赖于“亲身体验”。

  用一句话简单来讲,跨文化管理是“取经”,也是“布道”。树立中国式的跨文化领导力体系是一门在企业国际化趋势下的新型管理艺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东道国文化,放弃优势、邯郸学步,也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事,我们需要在国际模式中创造独特的、更先进的跨文化领导力模式来完成我们的丰功伟业。

  中国经济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经开始发挥全球领导者的作用,而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完成了足够的积累之后,开始谋求基于全球市场的领导者地位,这就为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家亟须掌握跨文化的领导力知识和视野来装备自己。

  我今天谈的话题其实跟前面的领导谈的内容都是有相关性的,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国外,国际化的话题是热点。这几年中国GDP、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中国企业走出海外,还有并购的活动也是风起云涌。汽车行业里,长安集团、吉利、奇瑞这几个集团都在争夺沃尔沃,北汽竞购欧宝,钢铁行业里面首钢、宝钢都在国外做了购并。回过头来看,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成功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至少占了70%左右。

  我们谈中国企业家的跨文化领导力,与其提出欧美的案例,不如说说印度的案例。与许多欧美的百年企业相比,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印度塔塔集团(TataGroup)成长为印度最大、最国际化的现代企业集团,公司高达58%的收入来自海外,分公司遍布世界六大洲80多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之下,塔塔以创新精神引领印度和全球公司的发展潮流,成为印度钢铁、酒店、电力和航空业的奠基者,2010~2011财年的全球收入突破833亿美元。

  塔塔集团的辉煌业绩,可以追溯到创始人詹姆谢特吉·塔塔(JamsetjiTata)掌管公司期间的决策。特别是,在家族第四代领导人拉坦·塔塔的运筹帷幄下,公司跻身为世界性的企业,以正直、善良、谦和的职业道德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全球职业经理人。拉坦·塔塔不止一次地向媒体表示,经理层制度化的接班是塔塔最大的挑战,而对于他们是否姓塔塔,或者是否是印度人,则不需要看得太重。选贤任能,是塔塔100多年来从成功走向卓越的王者之道。

  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外部需求日益减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成本已经成为了企业利润的杀手。向成本要效益、向损耗要利润已是企业的共识。那么,如何控制企业的营运成本?如何从成本中合理“抠”出利润?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效益?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从成本管理讲起。
  在市场瞬息万变、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保持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可持续性,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某些政策或者某种背景,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从长远来看,短期投机行为必然不能持久,旁门左道怎么可以期望历久不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根本上注重公司治理的建设,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更是如此,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着特殊的环境。否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可能一夜倾覆,最终“为他人做嫁衣”,岂不遗憾?

  伟大的公司需要伟大的董事会。这不是一句广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商道。伟大的董事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这个董事会领导公司创造了怎样惊人的利润,而在于董事会能够做到民主商议、科学决策,以员工为本、与社会和谐。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在微观层面解决社会利益平衡问题,能够让资本方、管理者、劳动者和社会其他利益主体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通过彼此监督、制约的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达成稳定和持续的契约关系,从而创造企业的长远价值。

  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个国家,中国在公司治理上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特色是因为我们对现代公司治理基本逻辑的“误读”或者是因为某些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进行的“改造”,则要另当别论了。这些“误读”和“改造”,已经形成了我们对公司治理的集体理解和通行实践上的一种流行性谬误。那么,国内前言到底如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呢?谭小芳老师认为,主要有二个方面:

  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演变,还是轰轰烈烈的企业战略变革。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急速发展,变革故事不绝于耳,但能作深刻剖析的多属失败案例,成功故事往往点到即止,不敢过于声张,惟恐日后遭遇尴尬,难收残局。变革过程之长之难,可见一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艰巨的转型过程,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向服务转型意味着重新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触发变革行动。这将是一场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变革,也是一场盈利模式从“短线”到“长线”的变革。这还将是一场顾客关系从“片面了解”到“全面了解”,从“有限互动”到“充分沟通”的革命。

  中国企业,一万次“变革”,九千九百九十九次败,败在目标模糊,规划失误,急功近利,缺乏系统思考,败在未经充分的文化理念、干部人事准备,以及没有合格的变革主体等。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切入良性的动态管理轨道?如何去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国的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不是大而不强,特别是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强行划转组成并给予政策优惠,甚至是垄断性质的国企,更是如此。中国企业应该彻底抛弃自我优越感和好大喜功的想法,看到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劣势,真正地去行动,从而推动中国企业的大赢。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想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

  危机时刻正是反思之时,时下来自商界的坏消息不绝于耳,不久前惊闻全球著名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可能以1美元出售,而此前的通用汽车实施破产保护以及摩托罗拉、柯达等一系列企业相继陷入困境,让人们再一次重新审视变革管理的重要性,而这个话题,不仅仅对大企业,即使是小公司,也同样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并迅速采取行动。“如果你没有看到变革的必要性,你就不会变革”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语,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那么,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的变革计划在冲破这第一道障碍之前便夭折了呢?
  谭小芳老师从一个资深咨询专家的角度,结合多年研究实践心得,对照世界领先企业的成长轨迹,理性反思变革 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成长史,深入解析本土企业基因和生态演变,共同探讨与发现变革时代企业运营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企业变革的核心是管理变革,而管理变革的成功来自于变革管理。变革的成功率并不是100%,甚至更低,常常使人产生一种“变革是死,不变也是死”的恐惧。但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技术更新的频繁和自身成长的需要,“变革可能失败,但不变肯定失败”。因此知道怎样变革比知道为什么变革和变革什么更为重要。

  李嘉诚多年来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经商必须有正确的经营观和使命感。他特别指出:企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如果已持续扩张三年,就要对加大投入保持警惕。他说,如果连续出现三年的好光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以为这种大好局面会像四季轮回一样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拼命地扩大经营。此时的状况就有可能是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给后续经营埋下危险的种子。因此,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做生意,如果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假如今年还能继续赚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赚了三年,那么第四年谁能保证还会赚呢?所以,作为一位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就要有“赚了三年后退回一年份”的想法。如果有了这个经营思维,你就不用惊慌,因为不慌张,所以就能自如地处理事务,这时候智慧也就出现了,保不准在第四年还会出现赢利。这就如“尺蠖虫”,它在前进时总是弓着腰,前进两寸又退回一寸。赚了三年,第四年你还想赚,就是像尺蠖虫的身体,此时已经完全伸直,以致无法后退,死亡已悄然降临。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生存比较好。这样“一弓一屈”,才能第二年再赚,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赚,做企业就要有这种想法。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

  比如,客户如果需要一次性筷子,你却非要向他推销耐用的塑料消毒筷子,你就是在做本末倒置、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政府和民众觉得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你要做得只是将其换成淀粉原料;过去酒水行业曾经流行过买场的垄断营销模式,也有人美其名曰是盘中盘模式,但是,很多白酒企业花了20万买断了一个大酒店的专供权,却只派出一个、两个促销员;在广告投放上,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就更多了,有的花了300万请了个著名影星作为形象代言人,而没有预留更多的钱去做广告宣传,只是在包装上用了一下明星脸;有的企业为了打造品牌准备投放一千万的户外广告,却只花了3万元请个业余设计师做画面设计。这也就那怪,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大企业被广告烧死了,没有效果,肯定是投放广告越多,成本越高,亏损越大,甚至,很多广告还起了反效果。

  总之,多年的咨询实践告诉我,一个企业的“大成功”(例如:连续三年业绩翻番)往往是战略管理的成功。战略有问题,单纯靠改善内部运营效率,业绩改善的效果有限。企业战略管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浮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彻悟“神马都是浮云”——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谭小芳老师强调:只有解决了战略问题,企业才谈得到生存与长远发展!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习惯》
乞丐到小王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一天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小王: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启示:当提供免费服务让客户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服务就不再是优势,而是劣势。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