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深度分销此一时失败,彼一时成功?
答案很简单: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投入产出比发生了质变!
彼一时,产出高于投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费用),做大自然就变强;而此一时,彼时的成功要件消失殆尽,产出低于投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做大反而变弱。
彼一时:跑马圈地,遍地黄金
上个世纪 90 年代和本世纪初,消费行为属于“渠道主导型”,尤其是三、四级城市,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成熟,渠道卖什么,消费者就被动地买什么。深度分销出去的产品,一般不用担心过期或者退回。
“先占先赢”、“先入为主”效应明显。谁先开展深度分销,谁就拥有时间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形成稳定的基层作业人员、稳定的拜访周期和稳定的分销服务,先发者就容易获取终端的热烈回响,并对后来者形成渠道进入壁垒。
消费市场成长迅速,跑马圈地的空间大,企业只管扬鞭奋蹄,所到之处,几乎遍地黄金。
深度分销带来更大的终端能见度,让一些大牌企业高举高打的媒体策略落地生根,产生良好的关联效率。
此一时:竞相投入,优势互抵
眼下正值中国产业集中的整合时期,任何时间、速度上的比较性竞争优势(非核心竞争优势),旦夕之间就会被对手的同样做法抵消或反超。早先粗放式播种就有好收成,现在精耕细作,还不见得会发芽。
深度分销已蜕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终端资源消耗大战。各大竞争企业围绕终端的争夺和拦截,不断升级,企业深陷“囚徒困境”:你投一个卒,我就放两个兵;你给 1% 返利,我就做 2% 促销;你送三轮摩托,我就赠四轮卡车……
随着各大企业的深度分销的不断深入,渠道拥堵日趋严重。过去是渠道主导消费者,现在是消费者反过来影响渠道。很多产品尽管花费了不少进场费,但由于消费者不领情,便开始陆续品尝渠道退货、产品过期的苦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未来:“选择性分销”为上
综上不难看出,在新的形势下,深度分销的进入门槛,随着竞争的加剧不断水涨船高。一方面,需要企业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渠道管理以及控制能力做后盾;另一方面,还需要企业拥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渠道深度相匹配的品牌活力,从而提供渠道足够的运转利润,让渠道生生不息,充满生机。
对于那些实力不济、管理不到位抑或处于品牌初创期的企业,深度分销不是不行,而是要缓行,至少要三思而后行。深度分销固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快速成长,但它同时也可能在悄然吸干企业的血液,让企业经营体质恶化,一病不起。
在这个渠道不再为王的时代,如果要追求永续经营、健康成长,不妨老老实实地“浅度分销”,或者是“选择性分销”就好。
如何做好选择性分销呢?不妨看看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做法。该企业在众多细分品类市场都居领导位置,年销售规模 200 亿元,其资金实力、渠道管理和掌控力在同行中都是学习的标杆。
选择性分销的总体原则:渠道深度与品牌张力保持平衡。品牌张力大,渠道可以深些,品牌张力小,渠道就浅些。品牌张力好比“水”的源头,“水”到“渠”成,“水”多“渠”深,套用一句古诗:问渠哪得“深”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选择性分销的基本方法如下。
1 .渠道长度:长短须有度。
考虑三方面因素: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市场基础以及产品的资源能力。以 XX 企业为例,旗下各个产品的渠道深度都有所不同(见图 1 ):
■产品 A: 该产品是企业的拳头产品,定位“中高价位”,目标受众广泛,已经有 15 年历史,有极强大的产品力和良好的口碑。在 1998 年就下沉到县城,历经多年耕耘,市场基础非常稳固。因此,近几年继续挺进乡镇,甚至一口气招聘近万人,直接到乡镇协助经销商取订单,并做市场活性化服务。
■产品 B 和 C : 定位中低档产品,不进入一级城市,渠道重心限定为县城。虽然产品 B 面向农村市场,但因为产品毛利不高,所以销售重心不像产品 A 那样继续下沉到乡镇,而是透过设立次级分销商的做法,将产品自然辐射到乡村。
■产品 D 和 E : 属于高价产品,渠道重心限制在一、二级城市,仅在企业的直营范围内销售(该企业在一、二级城市设立直营所,基本不设经销商),不盲目追求扩张版图。
2 .渠道宽度:宽窄要相宜。
考虑三个因素:产品资源能力、渠道级别的重要程度和物流模式。
该企业把终端分成超重量级、重量级和轻量级,并采取不同的掌控方式和不同的物流模式。比如,大卖场、连锁超市和学校,是该企业的“超重量级终端”,采取直营直送(企业派人取订单并且企业自行送货);风景点、网吧和 A 级干杂店属于“重量级”终端,企业派人取订单,但交给配送商送货; B 、 C 级干杂店因为数量庞大、分散并且回转慢,属于“轻量级”终端,采用自然辐射方式覆盖。
至于各产品的宽度分布,图 2 非常直观,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