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实验室”型公司蔚然成风。移动实验室Milk公司和手机社交网络平台Color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我认为,这类公司几乎都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因为它们的核心理念存在缺陷,妨碍了它们成长为真正稳健的大型公司。
太易“变心”
如果一种产品在实验室型公司胎死腹中,而公司却安然无恙。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相反,这实际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如果一件产品可能在两个月内就会宣告失败,要燃起公司上下对它的热情,可谓难上加难。人们也不会再为它经常加班到深夜了。
要想说服用户采用初创企业的产品非常困难。试想一下,如果用户知道这件产品只是个试验品,会怎么样?比如,我就曾经拒绝使用Oink(Milk公司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因为我知道它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它对任何初创企业来说,都是暗藏的危机。如果连公司创始人自己都说并未全身心地投入,那这个威胁就更为真切了。
缺乏执行力
如果知道很快就会出现新点子,那就无心打磨细节。我不会指名道姓地说出来,但因为实验室型公司推出的产品缺乏打磨与修饰,已经让我不止一次地感到失望。如果死神在身后追赶,人们跑得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
雇佣问题
培养优秀的人才对于早期阶段的初创企业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挑战。如今,融资比以前更加容易。招聘志同道合的人也比原来容易许多。但是,如果公司目标是生产很多产品,那么,树立愿景就很困难了。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贝宝(PayPal)拥有清晰的愿景,对于那些希望投身于革新性支付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贝宝是第一选择。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初创企业只会成为千千万万大军中的平庸一员。
股权失衡
实验室型公司成立初期并没有多少激励措施提供给创始员工,这使得初期招聘更加困难。它也会导致股权的失衡,可能会为将来平添不少麻烦。同样,我在此不也会点名举例。希望了解具体案例的读者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
错位的热情
如果有人对研发手机极为热情,但所在的公司却认为生产手机难以盈利,他该何去何从?答案只有两种,要么留下来继续研究他不喜欢的产品,要么辞职。我见过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离开了实验室型公司。
初创企业都是“实验室”
初创企业都是围绕一个(很关键的)想法而成立的。如果这一想法在数年内仍未实现,那么初创企业就会以失败告终,或者着手开发别的新产品。这本来就是初创企业的发展道路,没必要郑重其事地昭告天下。
打造一家大公司非常非常困难。我认为,无论是公司创始人、员工还是投资者,都要在创始阶段围绕某一个强有力的理念众志成城、共同努力。必须全身心投入。
Sahil Lavingia是网络游戏“Crate and Rmmbr”以及iPone限时免费游戏软件Dayta和Color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