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一线实践的人,对专家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曾见过创业者耐心倾听专家的意见、颇受启发,但转瞬他又觉得专家的意见假大空、脱离现实,这两种感受都是非常真实的。
和需要面对“理论”一样,我们同样需要面对“专家”。我们都受着“自己的理论”的引导,这些背后的假设让我们认为什么“因”会导致什么“果”,专家则是他人的理论,当我们自己的理论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常求助于他人。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专家的理论尤其如此:我们自己的理论是一组自己多半未曾仔细观察与思考的假设,面对它是重思这些假设,看这些假设和实践是相符还是相悖;专家的理论则多是通用型的归纳,是散点式的观点,是启示式的言论,它们往往和紧密成一体的实践极不匹配。
专家有很多种,有的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有的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辈,有的是其他领域的智者,但总的来说,他们思考的是一般性的、共性的问题。对我们所面对的出错了的系统,他们并无完整的、深入的了解,但专家提供了诸多的价值:他们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可能一眼看出我们未知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作为外人,他们更善于从整体看问题,不容易被常见的假设所束缚,不受成见的束缚,更能给出超常规的解决方案;作为专家,他们往往有极擅长的领域,针对它提出的建议常让人觉得:“原来还可以做得这么好”。
可有过带着问题听取专家建议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专家的建议会让我们觉得有启示,但当试图把它纳入实践时,往往发现专家的魔力消失了,完美的观点放在实践中常相互矛盾。比如说,专家往往说,关键是一、二、三这几点,或者呈现一套逻辑,由A到B到C,或者指出系统的漏洞要求我们去弥补。可是,关键的一、二、三或许抓住了核心,但他们完全没考虑还可能有四、五、六。由A到B到C从思考逻辑上完美无缺,可它实际有无数的分岔、甚至来回反复,比如由A到B到C的路不是一次走成,而是反复多次走成的。
其实,矛盾是必然,它是专家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的间隙,这是分工所造成的。所有的实践者,是系统的拥有者,把各种元素改造、整合成系统,专家的理论也并非是直接可用的,它需要被消化、被改造、被融合,然后才能与系统成为一体。认为专家的意见可以拿来就用,是困惑的根源。
有些不负责任的实践者,往往就把专家的观点直接投入使用,其实他们并不尊重专家,他们不过是找到一根救命稻草,出错了他们可以说,这可是专家的建议,专家变成逃避责任、自我欺骗的借口。
我们需要思考面对“专家”的问题,还因为我们常被两种常见情景误导,以为自己也处在那样的场景中。作为实践者,我们听取专家意见时,我们实际期待的是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或给我们启示,这是专家的常见情景。但在传媒社会,专家却常在另一种类似的、极具误导性的情景中出现,电视里主持人常说,“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在这里,专家或许还是真正的专家,说的也是专业的意见,但本质变了,他们提供的是可消费的资讯(可等同于娱乐八卦),和实践毫无关联。
另一种有误导的情景是,专家往往有着很强的魅力,同样的观点由他们陈述出来,说服力会大大增强。我们都很自然地会被自己所尊重的人所影响,但作为实践者听取专家意见时,我们却需要快速转换,既真诚、无成见、完整地听取意见,又要能对意见采用批判式思考。在实践之外,对专家的偶像崇拜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不过是对偶像的消费,但涉及实践时,避免偶像崇拜和避免对专家的全面否定是同等量级的问题。说到底,面对专家时,对人应当尊重,对意见我们还是采用“用者责任自负”的态度,仔细地辨识专家意见,只将真正有价值的融入实践系统中。
作者介绍 :方军,互联网从业者,资深传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