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寻求被外资收购的原因何在?是企业家自身能力所限、政策原因、资金问题?抑或是其他难言之隐?这其中隐约透露出几分中国的企业家生态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2008年9月份,中国国内市场上最大的收购案,无疑是可口可乐与汇源的合并。随之而来,资金问题、盈利问题、管理问题甚至被PE胁迫,外界猜测关于朱新礼卖掉汇源的原因也五花八门。
近年来,国内企业寻求被外资收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前些年的乐百氏、活力28、双汇、小护士,到最近的徐工、苏泊尔、大宝,基本都是行业知名品牌或龙头企业,这些品牌被接连出售,不免引发外界的几丝伤感。
那么,这些国内企业寻求被外资收购的原因何在?是因为发展瓶颈?企业家自身能力所限?政策原因?资金问题?抑或是其他难言之隐?
瓶颈论
“现在来评价企业被收购,首先应该聚焦在品牌上,如果十年前汇源果汁要卖,那也只是一个企业被卖,而不是品牌,当时人们对品牌还没有概念。现在则更多涉及到品牌的因素,包括管理体系、渠道、资源等一个完整的商业运行机制。”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北京首席执行官品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构架师杨曦沦表示。
关于互联网上很多评论认为朱新礼之所以出售汇源主要是因为资金出现问题、汇源遇到严重的发展瓶颈、朱新礼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杨曦沦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我不认为资金链是个问题。当一个企业敢出价收购时,银行肯定会放心贷给他钱。实际上银行决定是否放贷的评估体系是差不多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能贷到款,就是因为银行看好汇源的发展前景;那么同样的,汇源如果不被可口可乐收购,他自己缺钱时也能带到款。所以这个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杨曦沦对《法人》记者表示。
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在对外界谈到为什么要做出卖汇源的决定时,他认为此次收购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企业以什么为本呢?靠什么生存呢?靠利润。2004年不卖,现在卖,为什么呢?价钱好。”
朱新礼的此番解释反而加剧了外界的质疑,有人痛心地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国有企业来收购汇源?
“如果换国有企业来收购,他们出资一定出得起,但是未必做得了。而可口可乐不仅买得起,还做得起。”杨曦沦告诉《法人》记者,排除民族品牌这个概念,单纯从品牌联合的角度来看,可口可乐利用在全球和国内的管理优势和经验,完全可以把汇源做的更好。
杨曦沦表示,品牌是一个组合链,包括创始人、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多个要素。现在的汇源收购案只是投资者的变化,但是消费者不会变化,另外还有品牌提供者比如果农、渠道等都没有变。
“如果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可口可乐使这个价值链加强了,那就不是坏事。”杨曦沦认为,可口可乐作为国际化企业,收购国内企业肯定是看重了其在品牌、渠道、核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的结果肯定是源于谈判的,如果朱新礼作为谈判的绝对主角,能谈成这样那也是高人了。”
企业家生态
“很多人说朱新礼是个卖孩子的问题,其实我认为可以反过来讲,他不是要卖孩子,而是不想当爸爸了。”杨曦沦告诉《法人》记者,在中国做企业,往往会出现心力的问题,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还能做多大?这是很多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都会遇到的问题。
企业家创业那一天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番事业?做一个品牌?还是打些基础就卖掉赚钱?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家和西方企业家的根本区别,是价值观上的区别。
杨曦沦认为,汇源的命运并不仅仅是一个果汁品牌的命运,而是一个优秀中国企业家的命运,之前有很多中国企业家在鼎盛时期突然落寞,比如步鑫生、牟其中。他们那一代人作为成功的企业家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但是以他们的远见,他们可能对是否能继续走下去,会有一个判断。
“我接触过很多投行,他们在劝企业家卖企业时,做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往往会问,你为什么要做企业?你干嘛那么累?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这恰恰问在了点子上,因为中国企业家的生态往往如此。”杨曦沦表示,从资本角度来看,资本不仅仅是钱,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为了买和卖的攻势,这种攻势很容易就把中国企业家的意志消弱了。
杨曦沦认为,从资本角度看,有人肯为你出价钱,你就是成功的,现在美国的雷曼兄弟一陷入困境,立即就有投行上上门来谈收购,他本身就是投行,也逃不掉被收购的命运。
“另一层原因在于政府,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套鲜明的支持中国民族产业发展的政策。”杨曦沦表示,以日本和韩国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出现那么多大型的跨国企业,政府部门无论从政策上、技术上、财力上都有很大的支持力度,可能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尤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方面做的还不够。
“也可以说,整个中国的经营体系是不是支持一个民营企业发展?整个的制度计划 是不是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包括人才竞争、市场保护等方面。”杨曦沦表示,中国整个环境和商业文化缺乏可能使企业家群体走得很远的因素。
他认为,另外还有一个可以称为比较悲惨的因素,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有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全球性的品牌。或者说有没有能力在各个国际大鳄角逐的中国市场,做出一个行业的龙头品牌。
很多中国企业,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企业,在做品牌、做专业化的时候,没有听说他们被收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小儿‘临山崩而不变色’,很多企业家在做企业到一定程度后,本身年纪到一定阶段后,做企业的胆气就没那么足了。所以我们有时也需要从人性角度、从企业家心态角度去看待出售企业的问题。”杨曦沦表示。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
几个月前,中国知名的“打工皇帝”唐骏以10亿元的“转会费”从盛大跳槽到福建新华都集团,创下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天价酬劳记录,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职业经理人的更多憧憬。
在汇源收购案中,也有很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认为,即使朱新礼在管理上遇到瓶颈,大不了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也不该轻易卖掉汇源。
“这就是一个舞台角色的问题。很多企业家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确实也就做不下去了,比如企业做到5000万规模,就没办法再做了,再做一定出问题。那么他就把他交给能做5000万企业的人接着去做好了。”杨曦沦认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点正是如此。
企业管理会有一个规模上的分工,很多人在企业5000万规模以内可能做的很好,再大就做不下去了。而很多人做小企业做不好,管理大规模的就有一套。反过来,那些管理几亿资产规模都游刃有余的职业经理人,叫他从零开始创业,他一定赔钱。
“如果真的能找到能带领汇源继续走下去的职业经理人,汇源也可能不会卖。但在中国,很少有老板下面会出现一支强势的团队,不让他卖,或者说你要卖,我们买下来。”杨曦沦表示。
在国外企业中,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往往非常重要,没有他们企业就做不下去。他们会帮着老板来扫描整个行业,筛选出值得操作的企业决策。这些职业经理人往往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交际关系,并且深谙商业文化。
“欧洲很多品牌是家族品牌,做企业无非有三种状况:一是做不下去了,卖掉他;二是做下去,并且自己亲自做;第三就是请职业经理人来做。而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确实是不太擅长聘用职业经理人。”杨曦沦告诉《法人》记者,中国企业的这种现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家们守旧的思想固然是一方面,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职业经理人群体也还不够成熟,信托责任不到位。
“这个可能和亚洲国家的文化特点有所关联,西方信托责任很发达,而东方更多的是讲求人性和交际关系。职业经理人很有可能利用自己在企业的决策权来为裙带关系谋利益,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的大忌。”杨曦沦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