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依赖,让企业变得脆弱不堪。一场厂商关系的矛盾,一次质量问题,一轮市场竞争,一个政策的变化,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微博的转发,都足以影响商业模式,使企业陷入崩盘之境。剥下了模式的外衣,原来光鲜明艳的企业,其实是如此单薄与贫穷。
那些商业模式暴发户
这是一个动辄言及商业模式的年代。然而,却很少有企业真正懂得“模式”二字的含义,以为模式就是一只永远不停下金蛋的母鸡,将模式凌驾于其他一切商业元素之上,忽略了产业的原本要义。
企业对于商业模式过分的迷恋,反映的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短期逐利的行为。成,是模式之成;败,是模式之败。模式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仿佛游戏的玩法可以主宰一切。任何产业,任何产品,都可以找到靠包装盈利的模式。而项目和产品本身,只是用来装载模式的容器。这种本末倒置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是暴富模式和融资模式。
只想赚钱方式,而忽略深挖产品与服务;只想玩模式游戏,而忽略产业真正健康的长远发展;而一旦发现“此路不通”,马上掉转枪口归结为模式之罪。商业模式在中国,既是融资的捷径,也是暴富之心的替罪羊。
在一些中国商人的眼中,商业模式追求的不是富,而是暴富;不是成功,而是短时间内迅速的成功,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成功。于是,商业模式被用来包装项目,而不是经营企业。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这是屡见不鲜的观点。然而当商业模式植根于暴富的心理之上,其催生的也必然是一个个模式暴发户,而非健康优秀的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与运用,也更像是一场押宝的赌局。
一个市场不再着眼于卖产品而立足于卖概念,模式的泛滥便成为必然。
当各种商业力量过分热衷于眼球经济,热衷于风投的神话,热衷于培育项目套现的模式,有模式、无盈利的悖论,便成为最合理的结局。
凡是狂热与迷恋,必然带有非理性。
我们去讨论商业模式的好坏——对此已有太多专家进行过太多“论述”,我们关注的,是当前中国商人对模式的非正常迷恋产生的种种怪相,以及由此传递出的诸多危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