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新领军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卓有成效的决策者都知道,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而是先从其本人的见解开始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一项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

  见解为先

  大部分关于决策的讨论,第一步总是说“先搜集事实”。但是卓有成效的决策者都知道,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而是先从其本人的见解开始的。所谓见解,乃是“尚待证实的假设”;见解不能获得证实,就毫无价值可言。但要确定什么才是事实,必须先确定相关的标准,尤其是有关的衡量标准。决策有效与否,这是关键所在,也是常引起争论的地方。

  许多教科书又说,决策来自大家一致的意见,其实这也不然。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先要搜集事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没有相关的标准,就不可能找到什么事实。事件本身并非事实。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那就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

  人总是从自己的见解开始,所以要求人家从搜集事实开始,是不符合实际的。其结果是,他所搜集的事实,必是以他自己既有的结论为根据;他既然先有了结论,必能搜集到许多事实。干过统计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往往最不相信统计数字。统计工作人员也许知道提供数字者的立场,也许不知道提供数字者的立场,但是他知道数字的可疑。

  因此惟一严谨的方法,惟一可以印证某一见解是否符合实际的方法,应该以明确承认“见解为先”作为基础——这是必要的做法。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知道我们是以“尚待证实的假设”为起点——决策程序如此,科学研究也如此。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不必辩论的,却必须经得起验证。经得起验证的假设才值得我们重视,经不起验证者,就只有放弃了。

  有效的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在鼓励的同时,他也会叫大家深思其见解,认清其见解经过实证后的结果。

  传统的衡量方法

  有效的决策人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否则的话,他就用不着做决策了,他只略做简单的调整就可以了。传统的衡量方法反映的是昨天的决策。我们之所以需要一项新决策,正表示过去的衡量方法已不适于今天了。

  那么如何才能找出适当的衡量方法呢?只有依靠“反馈”的制度。不过这里的所谓反馈,是决策前的反馈。

  人事方面的许多问题都用“平均”数字来衡量,例如“平均每百人发生停工事故数”、“缺勤率”、“病假率”等等。但是一位管理者如果肯亲自出去看一看,就能发现他需要的是另一套衡量方法。“平均数”适用于保险公司的需要,但是对人事管理的决策没有意义,甚至有时还误导人们。

  说到判断,必须先有两项以上的方案,自其中选择一项。而且,如果说一项判断可以斩钉截铁地定其“是”与“非”,那也不称其为判断了。惟有在多项方案中,我们需凭借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决定时,才称之为判断。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种不同的衡量方案,再自其中选取最适当的一种。

  以企业投资为例,通常都有多种衡量方法。其一,衡量投入资金需要多久才能收回;其二,衡量投资的获利能力:其三,衡量投资收益的“现值”。此外还有其他方法,但有效的管理者不会仅以其中某一方法为满足。即使会计部门强烈地推荐某一种方法最科学,有效的管理者也知道,任何方法都只能显示投资决策的某一层面。所以,除非他对每一角度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不会轻易判断哪种方法最适合。会计部门也许不胜其烦,然而有效的管理者仍必须坚持分别用三种不同方法加以计算,他才会判定“某一衡量方法对这个投资决策来讲是最适合的”。

  如果没有考虑每一个可能方案,就是偏颇。这也正说明了有效的决策者,为什么故意不遵循教科书原则的道理。教科书上说,决策需寻求“意见的一致”,但是他们却有意“制造”互相冲突的不同意见。

  换句话说,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