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刘胜军 第一财经日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迄今为止,“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仍被打上了廉价、模仿、质量不高的标签。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今天,为什么中国人不善于创新?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举目四顾,真正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寥寥无几。由于只能替APPLE等品牌代工,中国消耗了巨量资源却只分享了价值链中微薄的一点利润。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吉利版“劳斯莱斯”的雷人亮相更是让国人五味杂陈。

  难道中国企业真的就不会创新吗?笔者以为,创新成效不佳,固然有国人“不善于”创新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不愿意”创新和“不被允许”创新的问题。

  “不善于”创新反映的是习惯和能力的问题,根源于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儒家思想中,对先人、圣人的话奉为至宝,“祖宗之法不可变”深入人心,从而扼杀了国人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遇到新的问题时,国人习惯于重新诠释经典来寻求答案。国人在创新方面的滞后,也和对科学的排斥有关。在中国文化中,“差不多”的倾向与强调精确性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教育制度是另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偏重记忆导向的机械化考试,而忽视学生创造力、沟通表达能力,教学方法上也依赖“填鸭式”方法,束缚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不愿意”创新则更多地与制度环境所创造的负向激励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导向。不难理解,企业家会追逐最容易赚钱的方法。例如,很多中国企业热衷于搞房地产,是因为“拿地”是房地产行业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一旦通过“关系”拿到土地,赚钱就是手到擒来了。现阶段,地方政府手中还掌握相当大的资源和权力,通过寻租获取高额利润,显然是比激烈的商场搏杀来得容易。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官员倒在土地、高速公路、城建项目、银行贷款、IPO等权力密集的岗位上。他们背后则是一个个大发不义之财的企业家。一个潜规则遍天下的制度环境显然是不鼓励企业创新的。

  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是制度环境中不利于创新的另一大障碍。传统上,国人只认可有形资产,对知识产权缺乏认同。中国企业应该从模仿转向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已成为横亘在我国企业创新之路上的一道鸿沟,得不偿失。

  “不被允许”创新看似奇谈怪论,但却客观存在。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冒险,如果创新者不能获得冒险的收益,则动力全无。对国有企业而言,创新失败个人可能面临千夫所指的巨大压力,创新成功个人所能获得的好处也甚为有限。国有企业这种创新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客观上是“不允许”创新的。从更宏观层面上来讲,电信、石油、金融、电力等领域大型国企的垄断已成为创新的头号公敌。一方面,它们凭借垄断地位可以轻松获得高额利润,创新动力焉存?另一方面,垄断优势意味着不公平的竞争能力,行政性的进入壁垒也扼杀了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小公司的生存空间。2009年《财富》500强有43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只有沙钢一家是来自内地的民营企业。面对这一局面,清醒的人士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的。

  由此可见,自主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希望中国企业家们多一些尊严,少一些吉利版“劳斯莱斯”那样的惊叹号。但是在对企业恨其不争、怒其不幸的同时,更应该反思如何改进创新的制度空间。通过政府变革 不断压缩企业的寻租机会,严厉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消除个别行业的垄断,促进自由竞争,则是推动创新必须跨越的制度障碍。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陆家嘴 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改变》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你要飞到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境界思维: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