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商界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未来10到15年,中国的家族企业将迎来一个交接班的高峰。如何交接班,将是中国民企继续发展的第一热点,也是第一难点。是以“家族”为大还是“企业”为大?是追求“基业长青”还是“家业长青”?是进行“家族的传承”还是“财富的接班”?是做“企业家族”还是“家族企业”?

这是一场企业家有限的生命与无尽的时间之间的对话,这是一次关于财富的传承与消亡之间的碰撞。

家族传承仍然可行

6月14日,俏江南少东家汪小菲在微博上宣布正式接班张兰,出任俏江南集团CEO;两天之后,6月16日,刘永好千金刘畅出任新希望集团首任团委书记,在隐身十余年后,刘畅迈出了接班的最重要一步。

事实上,在中国这段并不算长的民营经济史中,对家族企业的诟病,以及对掌门接班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在我们倡导“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却将“家族企业”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家族企业是小生产的产物,它在用人制度上任人唯亲,在经营手法上因循守旧,因此这种模式应该被抛弃”、“家族企业具有天然封闭特性”、“家族企业的子承父业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着深刻的矛盾”……

看上去,家族企业就像是“落后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关系”的代名词。这逼得许多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不得不怯生生地表白,“虽然我们是家族企业,但是我们也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仿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解脱,是在光宗耀祖。

让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开阔、更长远:

在西方商业环境中,并无多少人使用“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词,更不会有谁到处夸耀“我们实行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倒是有很多商人,常常把“我们是一家家族企业”骄傲地挂在嘴边。

翻开世界著名企业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一部部家族企业的发展史。据意大利家族企业协会评估,意大利93%的企业是由家族经营的,这占到了该国150家最大企业中的45%。比例之高,令人咋舌。而在全世界所有企业中,由家族所有或经营的,最保守的估计在65%~80%之间。

有人说,家族企业“做不大”。但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家族企业也占到了近40%。家族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实力极强。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民营企业500强的当家人平均年龄为46岁。按照中国人60岁退休的惯例,未来10到15年,中国的家族企业将迎来一个交接班的高峰。如何交接班,将是中国民企继续发展的第一热点,也是第一难点。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家族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而不是“家族”。当企业为家族服务时,这个家族企业就不会长久;当家族为企业服务时,这个家族企业才可能长久。接班人问题的本质就在这里——谁为谁服务。

然而,在《商界》的探访中,李锦记家族又恰恰成为了一个反例。这家以“家族”为大的企业,已经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119年……

是以“家族”为大还是“企业”为大?是追求“基业长青”还是“家业长青”?是进行“家族的传承”还是“财富的接班”?是做“企业家族”还是“家族企业”?

这是一场企业家有限的生命与无尽的时间之间的对话,这是一次关于财富的传承与消亡之间的碰撞。所谓“富不过三代”,曾经的“名门望族”,如何才能穿越历史的洗礼,驶出风暴的考验,在面临各种未知危机的汪洋大海中,成功抵达“家业长青”的彼岸?

我们认为,家族的传承仍然可行,接班的方法也有多种。因此,我们需要——《接班人计划》。

一直以来,对于在外界看来顺理成章的企业传承问题,各位商界大腕都将其视为极度敏感的话题。多数人都以对外“明修栈道”,于内“暗渡陈仓”的方式循序渐进。

刘氏家族:父辈们的意志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家族企业之一,希望集团四兄弟的分分合合,一向被我们视作一个经典案例。如今,中国商界激荡三十年,第一代的“50后”企业家们,开始逐渐淡出中心舞台。而“80后”少东家,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接过父辈的旗帜。

这不仅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传承,更是两个时代之间的敬礼。而这一次,刘氏家族再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新希望”的新希望

2011年6月16日,成都市西二环某酒店,新希望集团共青团委员会成立大会。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之女、被外界称为最神秘80后富豪的刘畅,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

会前,“刘畅将出任新希望集团首任团委书记”的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并流传开来。这被看成刘畅接班刘永好的一个重要信号。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里的代表,刘永好如何为新希望集团的传承谋篇布局?被外界盛传以92亿元身价成为四川女首富的刘畅,究竟做好接班的准备了吗?

大会当天,刘畅身着一袭黑色连衣裙、足蹬红色高跟鞋,一出现就吸引了全场目光。“同事喊我淡定,可我淡定不起来,凌晨4点就醒了。”她难掩激动的心情。

刘畅的母亲、新希望集团董事李巍,作为嘉宾坐在第一排给女儿“压阵”。刘畅说:“我很希望妈妈来,自从我可以上台去讲,妈妈永远是最忠实的听众。她当年在眉山拖拉机厂是团委书记,现在我也是。”

而刘永好却一身休闲装,低调地坐在最后一排,始终满脸笑容看着台上的女儿。前一天,他告诉女儿,自己不会到场。活动进行到后半部分,当主持人说请神秘嘉宾发言时,坐在第一排的刘畅回过头去看见了爸爸,睁大了眼睛:“昨天跟他确认了很多次,他都说不来的。”

——这是刘永好一家三口首次一起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不过,对于新希望这样一个拥有6万多名员工、涉及多个行业的大型跨国集团而言,传承与接班不只是亲情与血缘的纽带,更需要掐按时 间、步步为营的盘算智慧。

一直以来,对于在外界看来顺理成章的接班问题,各位商界大腕都将其视为极度敏感的话题。多数人都以对外“明修栈道”,于内“暗渡陈仓”的方式循序渐进。

刘永好亦是如此。早在10年前,对于刘畅的成长,刘永好曾经与其定下了一个“10年之约”——10年之内不上媒体。为的是让她获得10年自由呼吸、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一方面,对外他一直强调,女儿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接班也可以不接班,看她的喜欢。另一方面,对内他在刘畅刚成年时即任命女儿为集团董事,刘永好交班的意图早已不言自明。

接班人心愿

这些年来,刘永好被追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就是:“您女儿……”他会一贯温和地打哈哈:“在学习,在学习!”

刘畅的确一直在学习,16岁出国留学,回国后被父亲计划 到集团各个部门。在新希望集团内部,见过刘畅的员工都说,她是一个很单纯的邻家姑娘。

十年弹指一挥间。2011年上半年,刘畅开始在各种场合浮出水面。刘永好只是淡淡地说:“差不多10年了。”

很多人都问他:“刘畅是你女儿,是不是要接班了?10年不露面,现在露面是不是就要做事了?”刘永好回答说,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传承。所谓接班,应该渐进地逐步地交给一批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精力旺盛、有创新精神,但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需要锻炼和熟悉。

在过去的十年里,刘畅在学校里、在社会上,在集团内和集团外都在学习,还曾自己创业。她总结道:“这个过程是对自己短板的补充和提升。学习技能、处世和待人之道、培养看事物的不同角度。”

明年,是新希望的第30个年头。刘永好深知,企业要发展,未来的30年最重要的是靠年轻人,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新时代。

在他的主导下,在新希望内部,团委这一组织便应运而生。“新希望的几万年轻员工,需要共青团这个组织来传、来带。我很欣喜地看到刘畅担任团委书记。”

刘畅领导团委这一步棋,下得相当巧妙。团委工作既可以接触集团内各个部门,熟悉各种具体的业务,又可以锻炼领导能力,赢得年轻一代员工们的信任。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现在,刘畅最常看的书,是记载父亲创业史的《藏锋》。“我常常在外面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但一看书就觉得他发生过的事都是我经历的。”

是把父亲创办的企业亲自接手下来,还是做一些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感兴趣的事情?

刘畅的想法比几年前更成熟:“其实这并不矛盾。我更喜欢凭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帮助父母。我不认为我是唯一能够担起这个大任的人,但我绝对是最忠心、最由衷想把这个事业做大做好的人。我希望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在这个企业里守候着它。”

前情:“分家”之路

事实上,在刘永好布局刘畅接班之前,刘氏家族早已被认为是经营家族企业最有智慧的企业家群体。

1995年4月的一天,刘永行在办公室向刘永好提出了分家,这让刘永好深感震惊。二哥对四弟说:“我们调整一下。你看,我们两个一个办公室,你很能干,我也很能干,我觉得太浪费资源了。中国市场这么大,我们是不是调整一下?在产权上我们把它明确,你带一个团队,我带一个团队,各自发挥。我们可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刘永好沉默了一会儿,他问永行:“我觉得还是不调整为好。我们两个搭档可以说是最好的了。优势叠加,互相也能够互补。而且现在集团各方面发展都是最好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调整,我感觉会削弱发展的势头。不过,我们是兄弟,公司是两个人的,我也不能勉强你。”

但刘永行显然已经想好了,他非常坚持:“还是调整比较好。”

和刘永好提出来后,刘永行也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哥刘永言、三弟陈育新和妹妹永红。兄弟姊妹们的想法和刘永好一样:不要分。但事实是:公司是两个人的,最终的结果无非是一票对一票。在刘永行的一再坚持下,大家都没有办法,“由你们协商定吧,反正是你们两人在分。”

经过了艰难的内心挣扎,两兄弟最终达成了一致。后来刘永好回忆说:“我想,分有分的好,我和二哥都是很强的人,分开后有独立的空间发挥,也许还能做出更多事。一定要分的话,迟分不如早分。”

之后,刘永行对刘永好说:“找个晚上,我们五兄妹开个会吧。”

那个晚上的会议,只有兄妹五人参加,也只有五兄妹知道这次会议。包括彼此的家属都毫不知情,他们有一个共识:以最简单、最纯粹的心态和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

刘永行提出了“分家”的兄弟原则:一人一半。中国市场大,要么分成一南一北,要么分成一东一西。你分我就选,我分你就选。刘永行说,既然是自己先提的,那么,自己来划分,刘永好选。

当夜,两兄弟在几小时内就把资产按地域划分清楚,大致以长江为界,一南一北,各13间工厂。在此界定下,永行和永好还约定,以后各自发展,要竞赛不要竞争,不侵占对方市场,十年之内不得过江;双方现有管理人员由其本人自由选择,两兄弟不参与意见,但之后两边公司的干部流动必须经过两人同时同意;同时,大家共享技术,共享“希望”这个品牌。

刘永好选择了长江以南的13间工厂。

协议是手写的。在平静的气氛中,兄妹五人都签了字。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价值2亿元的资产,一夜之间划分干净。一件本该沸沸扬扬的分家事件,以一次家庭会议的形式宣告结束。

此后,希望集团成为一个广义上的刘氏家族企业——刘永行领衔东方希望集团;刘永好领导南方希望集团(后更名为“新希望”); 陈育新注册华西希望集团;刘永言注册大陆希望集团。

在2009年,四兄弟的集团公司平均销售的总量超过了800亿元人民币,2010年,四个集团的相加则可能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分家,原始的希望集团不可能出现这种裂变式的发展。而最令人激赏的是,刘氏家族始终情感上避免了互相伤害,维持了东方人的家庭温情。

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这一时间长度正好与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在位的时间相一致。其中30%能传承到第二代,10%能“活”过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香港的李锦记便是这3%之一。

李锦记家族宪法

2007年9月17日。香港私人游艇会码头。

下午3∶00,生产调味品的著名企业李锦记集团将在自家的游艇上,召开一季度一次的家族会议。会议四天,与会者为李锦记董事局主席李文达及其夫人、五个子女及其配偶,和下一代子女,即全部家族成员。

听上去很新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

首先,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李锦记1888年创办于广东珠海,至2007年已风风雨雨走过了119年;其次,这是一家传承四代而历久弥新的家族企业,活力不减当年;其三,会议必须遵循《李锦记家族宪法》的规定——“李锦记家族委员会”是整个家族最高权力机构,企业利益小于家族利益,定期召开家族会议……

很明显,这家企业与中国大多数家族企业都大相径庭。对于开会,家族宪法也有规定,要求家族成员无论身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必须及时赶回来参加会议,不能迟到。

家族大于企业

2∶43,女儿莫李美瑜首先出现在码头,上了游艇;

2∶50,长子李惠民上了船;

2∶50,父亲李文达和母亲到来,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

3∶00,老三李惠雄、老五李惠森先后到达,雨下大了;

3∶02,老四李惠中在大雨中顶着公文包匆匆赶到。他一进会议室,大家就笑着为他鼓起掌来。李惠中上前举着双手依次与每一个人击掌,包括与父亲母亲。即使如此和谐,按规定罚款2000元港币必须当场就交。老四二话没说掏出钱来,放到了一个箱子里。然后大家再次整齐有节奏地鼓掌,调动起情绪之后,会议启动。

这次的主持人是老五李惠森,他在一块大大的提示板上写下“爽指数”三字,以及“压力指数”、“健康指数”等字样。李惠森会大声问父亲:“大李先生,今天你爽吗?”父亲会大声回答:“爽”或是“有点爽”、“不爽”等,然后在1~10分之间给自己打个分。每人如此。各项分打完之后,大家就会非常坦诚地彼此分析“爽”的原因是什么,“不爽”的原因是什么。

欢笑声中,会就开了下去。一般在会议第一天,每人介绍自己、孩子和家庭这三个月的情况;第二、第三天,讨论各项家族建设的议题;第四天,向参会配偶和子女通报前三天会议内容及其他方面情况,以便他们“心一致,行动一致”。

四天的会议,绝不谈工作。亲人相聚,只谈家族理念,谈家族发展和个人生活学习的心得体会,谈14个第五代传人甚至第六代传人的教育、学习 ……

通常,国内家族企业一心追求的都是“企业永续”,而李锦记追求的却是“家族永续”。他们认为,追求企业永续往往将个人和企业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上,导致家族四分五裂,企业必不能永续;而追求家族永续,“我们>我”,家族成员团结和睦,企业也必然得到永续发展。

那么,这些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是怎样得来的?

百年老店的传承难题

2011年3月,《商界》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在李锦记供职已达17年的“李锦记家族事务总监”黄秉玉,一百多年来的往事一一呈现。一切都得从家族争斗、兄弟反目说起。

1888年的某一天,在珠海南水镇开了间小茶肆的李锦棠意外地将一锅蚝给熬干了,只剩锅底一层深褐色的汤汁,却香气扑鼻!今天深受人们喜爱的蚝油,就这样诞生了。李锦棠开始专门熬制蚝油作为调味品专卖,挂出了“李锦记”的招牌。

李锦记就这样诞生了。1946年,公司迁到了香港。

1971年前后,李氏家族发生了第一次内乱。

当年李锦棠去世时,将股份分给了三个儿子,老大李兆荣、老二李兆登、老三李兆南。后来李兆南的儿子李文达建议改变公司策略,做一些低价产品,以扩大香港及其他中低端市场的销量。这一策略,却遭到了大伯二伯和堂兄弟们的反对。双方意见不和,矛盾日益激化。1971年,大伯二伯合谋,意欲联手收购李兆南的股份。一场激烈的家族大战由此爆发,双方争执不下之时,大伯二伯决定放弃,移民离开香港。1972年,李文达协助父亲最终以460万港币收购了其他人的股份,并接任了公司第三代掌门人。

这次骨肉相残,让李文达痛苦不堪。

这之后,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的蚝油,很快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进入千家万户和普通餐馆,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李锦记逐渐成为全球知名的华人品牌。

但是,仅仅十年后,企业又生变故。李文达的弟弟1980年后因病长期不能参与公司管理,弟弟一家人担心李文达会侵占其应有股份,要求李文达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清算股权,并提出将自己的股权卖给李文达,退出李锦记。但是弟弟要价太高,双双纷争不断,最后闹上了法庭。

1986年,李文达以8000万港币将弟弟40%的股权全部买了过来。当时李锦记数千万的厂房资金尚无着落,这下又硬加上8000万港币的负担,公司顿时成了负资产。李文达内忧外患,又伤亲情又忧企业,整日焦虑万分,情绪低落。

好在李文达的几个子女都从国外留学回到公司,他们很快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

经历两次家族之乱,李文达几乎心力交瘁。他非常忌讳五个儿女同他谈打算离开公司另立门户之类的想法,五个子女也小心翼翼地不去谈这个话题。他们每个人都在李锦记尽心尽力地工作,这是他们的本份。

直到2000年,老五李惠森又向父亲摊牌了,他要离开李锦记自立门户!

李文达一听,头都大了。

如何才能将家族企业延续下去?

小儿子李惠森是五个子女中最具创业精神的一个。很年轻时就在父亲支持下成功开办了连锁快餐“健一小厨”,并成为子公司南方李锦记的董事长兼总裁,在整个集团举足轻重。

李文达一听这最得力的儿子要自立门户,坚决不同意。他最担心的,就是几个子女分道扬镳,将来很容易为了各自利益而产生罅隙。当年家族两代都因为个人利益闹得反目成仇,再不往来。李文达对此铭心刻骨。他不希望悲剧在自己的儿女之间再次重演!这太可怕了。

难道家族企业的命运必定这样轮回吗?他要想办法打破这一宿命,把子女们团结在一起,以家族利益为重,永不分开。为此,他宁愿置企业利益于次要地位。

最终,李惠森接受了父亲以家族为重的思想,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既然一家人决定彼此不离开,那么就应该好好研究“如何才能将家族企业延续下去”?

2002年,几兄弟赴全球各地如欧洲、日本等地考察家族企业的延续方法,终于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家族模式”。他们认为“公司只是家族的一部分,没有家族的和谐永续发展,家族企业的长久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家族至上”理念之下,李锦记以父母和五兄妹为核心成员,成立了“家族学习与发展委员会”(简称家族委员会),这是整个家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家族业务”(这里面才包括李锦记酱料集团、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家族办公室”、“家族投资公司”、“家族慈善基金”、“家族学习 中心”,同时制订《李锦记家族宪法》,定期召开“家族会议”,全力推进家族的长久和睦和长久发展。

特别是内部条款《李锦记家族宪法》,使家族发展有“法”可依。这部神秘的家族宪法,具体内容外人不得而知,但记者从采访中,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内容:

一、公司治理:李锦记集团坚持家族控股,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才能持有公司股份;下一代无论男女,只要具有血缘关系,就具有股份继承权;董事局一定要有非家族人士担任独立董事;酱料和保健品两大核心业务的主席必须是家族成员,主席人选每两年选举一次;集团董事长必须是家族成员,CEO可以外聘;

二、接班人培养:对于是否接手家族生意,下一代拥有自主选择权。后代要进入家族企业,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读到大学毕业,之后至少要在外部公司工作3至5年;第二,应聘程序和入职后的考核必须和非家族成员相同,必须从基层做起;第三,如果无法胜任工作,可以给一次机会,若仍旧没有起色,一样要被炒鱿鱼;如果下一代在外打拼有所成就,李锦记需要时可将其“挖”回;

三、家族会议:每3个月召开一次家族会议,每次4天。前三天家族委员会核心成员参加,后一天家族成员全部参加;会议设一主持人,由委员会核心成员轮流担任;

四、家庭内部规范: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如果有人离婚或有婚外情,自动退出董事会;如果有人因个人原因退出董事会或公司,股份可以卖给公司,但仍然不离开家族,仍是家族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

五、家族成员退休规定:家族成员年满65岁时退休;

六、家族宪法修改和决议执行:宪法内容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家族委员会75%以上通过;一般家族事务的决议超过51%就算通过。

以上各条,充分保障了家族的纯洁性和利益,最大可能地杜绝了将来内斗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同时家族委员会成立后,李锦记就确立了集体领导的模式,不再指定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重大的事务全部由家族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我们>我”之下的权力、利益和角色

黄秉玉告诉《商界》记者,“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把它解决掉。”他说,李锦记的价值观是,“我们>我”。

为了杜绝将来内斗的隐患,李文达决定让膝下四子均分总股份中的一部分股份,女儿则采用其他方式来完成分配。分配到各个子女头上的股份,将来则按各自子女的多少继续均分下去,子女即使不参与经营,也可继承股份。

这样,就避免了父辈祖辈那样的利益争斗。

权力和利益问题解决好之后,角色问题也需要扮演好。国内所有家族企业,其成员通常都扮演着4个角色——家族成员、股东、董事和管理层,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正确扮演这4个角色。他们往往将家族问题和企业问题混为一谈,总是在饭桌上为企业问题争吵不休,最后既影响亲情,又影响公司的正确决策。

成立家族委员会之后,李锦记每个家族成员对这一问题都分得很清楚。公司的事,绝不在日常生活和家族会议上讨论,只在公司董事会上谈;而家族事宜,也绝不在董事会上谈,只在家族会议上讨论。

将企业事务与家族事务完全分开,事实上是一种现代公司治理方式。双方互不干扰,既保证了家族对企业的完全控制,又为社会资源如职业经理人的进入敞开了大门。

“另一种情况是,家族第五代兴趣广泛,有的人对慈善有兴趣,将来他就可以去做家族基金,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但一定还是家族成员,参加家族委员会和家族会议。”黄秉玉说,“这就不像以前,离开公司就等于离开了家族。”

迄今,李锦记从香港出发,已开发出220多类1000多项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部分产品在美国、日本独占鳌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

据调查,一直以来,对于在外界看来顺理成章的企业传承问题,各位商界大腕都将其视为极度敏感的话题。多数人都以对外“明修栈道”,于内“暗渡陈仓”的方式循序渐进。

2007年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30%能传承到第二代,10%能“活”过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在华人世界,可供参考的长寿家族企业不多,而至今已有123年历史的李锦记,无疑是3%中最具参考和借鉴价值的企业之一。

2010年5月,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支持下,李惠森成立了“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传承与教育委员会”。国内许多家族企业父子已加入成为委员,他们已开始相互交流,不断学习探讨如何完成家族企业教育与传承的重任。

2011年3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家族企业成功典范的代表,李惠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重视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的提议》。这一提案,更为广泛地引起了国内家族企业的重视。

金刚家族勇敢地背离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长子继承制,而是选有健康心态、责任心和智慧的儿子继任。甚至,他们也不限于儿子。

日本金刚组千年传承

日本的金刚组株式会社成立于公元578年,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

578年,朝鲜人柳重光东渡日本,开始了自己的建筑事业。593年,圣德太子招请柳重光等人主持修建“四天王寺”弘扬佛法,此次修建让金刚家族在日本声名鹊起。

607年,金刚家族开始营造法隆寺,此寺达到日本古代木造建筑的最高峰。

1583年,丰臣秀吉将大阪城修建成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金刚家族是其实际组织者。

明治维新时代,金刚家族因明治天皇的“灭佛毁寺”运动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度过这次因政治变化而带来的经营危机,金刚家族展现了其特有的韧性。他们果断向新的领域进军,开始从事商业建筑的建造与维修。

“二战”给金刚家族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日本国内的建筑业基本都停顿下来。金刚家族再次调头,通过制造军用木箱和棺材熬过了这一次大危机。

1955年,日本经济从复兴走向高速增长,身为第39代传人的金刚利隆抓住了这次机会,迅速拓展经营规模,由单一寺庙建筑、庭院建筑业发展成综合建筑业,将日本独特的建筑美学与水泥建筑工艺融为一体,创建了独自的建筑工艺。“金刚组”由此不断成长壮大。

不过,这家延续了1400年的家族企业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埋下了衰退的种子。

1990年代,日本经济遭遇严重的衰退。在1980年代购买大量土地从事建筑业的金刚组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四处借债,摇摇欲坠。

2006年1月,无力清偿庞大负债的株式会社“金刚组”在金刚家族第40代传人金刚正和的手中出售,金刚组卖掉了除寺庙建筑之外的全部业务,重归主业。

这个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在1400年传承中,凝聚了一套颇为值得借鉴的传承之法。

一、选择一个稳定的行业,是延续40代的重要基础。

二、拥有高超的建筑工艺是其生存发展的核心技术。

三、金刚家族内部特有的组织管理架构独特,家族成员组成金刚组,“堂主”相当于总裁一职,金刚组内分成多个小组,约5至8人为一组,各组保持其独立性,互为竞争。小组会集中改良固有技术,接单时总部会评估各组的能力,借以决定哪一组承办工作。

四、以佛教寺庙的建造与维修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坚持最最基本的业务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五、在家族企业传承最关键因素的继承人选择问题上,金刚家族勇敢地背离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长子继承制。他们不采用长子继承的做法,而是选有健康心态、责任心和智慧的儿子继任。

甚至,他们也不限于儿子。

1934年,金刚组传至第37代时,世袭子孙无意经营,家族首次任命第37代嫡孙之妻挑起家族大梁。金刚家族为了延续传承还有一个诀窍,女婿进门时,他们会要求他改姓,这样即使某一代没有儿子,也不会断代。

财富、知识、技术……这些显性的资源与能力,都是很容易接班的。而最难于传承的,是企业家精神。

后继何人的五大问题

在一项对“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负责人的调查中,结果出现了两个“0”。第一个“0”,在“您是否已对自己在公司中的股权继承问题预作计划 ”,所有参调负责人的回答都是“没有”;第二个“0”,在“您认为公司股权继承问题是否重要”,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重要”,选择不重要的人数为0。

另一方面,家族企业的后代们也为此感到头疼欲裂。一位“富二代”坦言,自己不想接班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企业中的中高层领导全都是长辈,他曾经以副总的身份进入公司,结果发现完全没有办法去管理。二是,在家族企业中受束缚太多,毫无自由可言。更有人放言:“做好了,人家会说我们有父辈的业绩做基础,是应该的;做得不好甚至做垮了,我们就是败家子”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中国家族企业后继何人?

及早确定接班方案

随着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者谢幕的时间临近,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寻找现成的、人品与能力俱佳的、能够接班的“英雄”,从企业内部去培养接班人是更为现实的解决之道。

2003年,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突然遇害,且未留下遗嘱,一时间谣言满天,最后企业的继承由地方政府协助其家族完成。在李海仓之父李春元的主持下,其子李兆会出任董事长来化解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这种传统继承方式也让其5个兄弟不再有话说。但这种继承方式对企业究竟是不是最优选择,仍值得商榷。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许多企业家的家族争产风波中。

实际上,这是因为企业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既然让下一代接班是早晚的事,企业就应该及早制定接班人计划。缺乏接班人计划,是许多第一代家族企业没有继续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确定接班人问题上,“临危授命”是最不可取的,这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危机。

因此,“未雨绸缪”才是正确之道。一则,创业者可能遇到一些突发因素,需要接班人训练有素;二则,未来接班人地位的奠定需要很长的准备过程;三则,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在选择接班人时准确性会大大提高。

这样的情况在欧洲与美国的企业接班过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在欧洲,一般由企业“老臣”辅佐,甚至代为掌权。到了后来,继承人再从事企业管理,成为单纯的“食利阶层”。而美国家族企业的后代,在继承家产之前,就会早早被托付给一个由教师、律师、公关人员和保安组成的专门团队,长期培养。

如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没有谁愿意看到因为家族式管理而使企业在儿孙手中败落。如何培养接班人,就成了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也在为解决企业接班人问题而忧虑,于是他搞了一项“败家子基金计划”。正泰有100多个股东,其中有9个是高级管理人员。南存辉鼓励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的子女念完书后不要进正泰,而是到外面去打拼,并在打拼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观察和考验。若成器者,可以由董事会聘请到正泰集团工作;若认定是“败家子”,原始股东会成立一个基金,请专家管理,由基金来养那些“败家子”。

而作为“华人第一企业家”的李嘉诚,却有着严厉的“家规”:当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去美国斯坦福读书期间,李嘉诚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有谁能想到,现在人称“小超人”的李泽楷当年还曾经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兄弟二人完成学业后,李嘉诚并没有让他们直接回到自己的企业工作,而是让他们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在异国他乡小有业绩后才回到香港。

当然,吃得“苦中苦”只是最基本的一条。方太的茅理翔对儿子茅忠群的培养,是一个“三三制”的过程,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创业的第一个三年(1996~1998年),茅理翔首先交出的是产品的研发权。第二个三年(1999~2001年),茅理翔试着把营销权交给了儿子。第三个三年(2002~2005年),茅理翔放下了全部的管理,甚至缺席日常例会。他把企业的事交给儿子,自己投入家族企业的研究事业,在全国各地开道授业讲授家族企业的传承之道。

接班人的甄选

从目前我国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选择上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世袭;二是选择职业经理人。因为中国目前尚未形成职业经理人阶层,法律也尚不健全,所以他们大多采取了第一种方式。

在李嘉诚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中,长子李泽钜更吻合“好孩子”标准——自小循规蹈矩。与生性叛逆的弟弟过于强调个人独立相比,李泽钜从小就遵从父亲的意愿:7岁旁听家族董事会,一板一眼;15岁就前往美国读书,并一举拿下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学士、结构工程硕士、建筑管理硕士三项学位;22岁回到长实集团工作,谨慎寡言、凡事请教、踏实,更像实业家。一位内部人士将李泽钜形容为“传统、本分的中国儿子”。

次子李泽楷相对李泽钜而言则不安分得多。李嘉诚经常向外人表示,自己对这个小儿子束手无策,“他14岁的时候,我就管不了他了!”

他虽然随兄长李泽钜同往美国留学,却坚决不肯遵照父亲的计划 就读商科、法律等适宜管理企业的专业,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工程专业。虽与兄长同为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双方却少有来往。

根据两人的性情癖好,李嘉诚在接班人选择上将大部分实业都交由长子打理,海外投资部分则交给了次子。

而在日本,更加流行“养子制度”。从17世纪开始,日本企业界就有了养子当家的传统。为了避免儿孙不肖而导致家业衰败,很多企业家族都招收德才兼备的养子来继承家业。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井集团。这家企业历经三百年长盛不衰,不乏养子之功。仅1900~1945年间,就有六位养子成为集团主要负责人。1965年升任住友集团总裁的广濑宰平,原是乡村医生之子。由于其善于经营,在其后30年间执掌住友集团。而其他著名财阀,如丰田汽车第一任社长,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他们的传位对象,都是养子。

何时交接班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范博宏研究了1987年到2005年间港台地区和新加坡的217个家族继承案例。他发现,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代际变更的前五年和后一年,经市场调整的公司股价平均下跌56%。于是,何时交接班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格兰仕内部,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梁庆德被员工亲切地呼为“德叔”;而作为德叔唯一的儿子,26岁的梁昭贤从1991年出任格兰仕常务副总经理起,即有着浓重的接班味道。亦因此,梁昭贤在公司内被称为“贤哥”。

然而,到了2010年,德叔已经73岁了,还是没有选择将格兰仕董事长兼总裁的职位交出去。

贤哥执掌格兰仕的这些年,格兰仕空调投入的巨额资金甚至可以再建几个格兰仕,但格兰仕空调始终未能掌握代表“低碳节能”趋势的变频空调技术。“说到底,贤哥一直是靠价格战竞争的机会主义者。

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此前空调产能远大于格兰仕的格力、美的,都在铜价处于高位时囤积了不少原料。而铜在空调生产原材料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当格兰仕有机会在2009年低价买入大量铜之后,在业内又是大打价格战。” 在这样的境况下,德叔当然不会放心“交班”。

“德叔是中国家电业的一方枭雄,贤哥想超越他,让格兰仕再夺一个世界第一,想法很好。但是,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都变了,贤哥必须得想明白到底怎样才算超越。”一位格兰仕内部人士称,企业二代接班人更多的还应从管理制度设计、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这样,企业发展得好,同样是对于第一代创业者的超越。

最难传承的是企业家精神

家族企业能否有效传承,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能否持续成长,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有重大关联。从全球看,家族企业的传承都是一个难题。

传承无外乎是传位子、传股份。但是,要想使位子与股份传承顺利,还得想到与传位子、传股份紧密关联的其他要素的传承,如企业家权威的传承,企业家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人脉资本的传承,企业家经营管理经验、知识、技巧的传承,企业文化和企业历史的传承等。

其中,最难传承的是企业家精神。从财产、技术、管理、知识基础、为人处事等等来说,这些都是显性的资源和能力,是很容易传承的。但是一些隐性的能力——开拓、创新、敢想敢干、勇气、对机遇的把握、快速决策、抗压……这样企业家精神,是最难言传身教的,必须要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到。

而正是企业家精神,才是基业长青,以及家业长青的决定性因素。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屁大的委屈》
在电梯里,领导放了个屁,回头问秘书,谁放的?秘书忙答道:“不是我!”领导不说话,这事儿过去了。不久,秘书被调离,领导在谈起调离原因时说道:“屁大的委屈都受不了,还能做的了啥?”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