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媒体在官方微博发出一句疑问:“夫妻档”会是史上最坏的公司治理结构吗?
这句话的背景缘于近来一系列企业家的后院纷争:真功夫蔡达标由婚外情到前妻质疑股权等一连串问题,导致上市计划搁浅、高层管理混乱。赶集网创始人杨浩然向法院申请裁决与前妻“婚姻关系无效”;杨前妻则反戈一击,控告杨恶意转移财产。土豆网创始人,看似清秀腼腆的王微则与妻子短暂婚姻后,离异并开始财产分割的拉锯战……
创业时同甘共苦的夫妻,在企业做大之后就分崩离析,夫妻档果真要不得吗?
可是,我们看到的商界夫妻档实在太多:香江地产、当当网、重庆小天鹅、SOHO中国……数得出来的知名企业,往回追溯到发迹初期,有几家不是老公负责生产销售,老婆负责管钱和后勤?这些后来的知名企业都有一个相同的标签:创业。
在中国社会,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紧密的一块,甚至有人说对无信仰的中国人来说,家庭就是宗教。不难理解当一个中国人在创业的初期,千难万难之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最廉价可行的援手,一定是自己的“另一半”。
夫妻间的绝对信任和沟通上的无障碍,为企业减少了沟通成本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时间;而彼此的亲密无间,同吃同住,较其他合作关系也更容易形成默契。一个“情”字,在创业之初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威力。在企业缺乏完善制度保障,没有太多的利益回报时,情义几乎是企业发展的唯一旋律。这也应了夫妻间相处的准则:有恩有爱,情义相加,忍让,奉献。
夫妻、合伙人,这两种角色天然地无缝对接,保障了企业最初的快速成长。
但是,当企业逐渐壮大,夫妻之间无法亲力亲为所有事务时,企业中的夫妻关系叠加并非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曾有投资者表态,他绝不会因为企业领导者是夫妻就放弃投资。考察一家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夫妻经营并非重要考量因素,尤其是在夫妻二人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价值时。
请注意这两个词:“高管”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到这时,夫妻在企业内的角色还原到赤裸裸的“商业人”,“情”字显然已经退居二线。
家庭的特点是“无理可讲”,也“无理需讲”。倘或一个家庭处理家庭大小事体的方式是“讲道理”,甚至像规范企业那样“讲规则”,甚至像上市公司那样“讲章程”,必然会导致一个不和睦、无温情的家庭。“婚姻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家庭内部最大的处事哲学,但却是管理中的大忌。
发展中的企业,时刻需要睁大双眼。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制度革新,处处由不得“感情至上”。靠人为的主观性管理无法支撑企业的长久发展,制度的坚持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华人企业从情感上总是把企业宣传为一个“大家庭”,殊不知这仅仅只能停留在情感的诉求上。而从企业的发展角度上来看,企业就是企业,是一个谋求经济利益实现的社会体,而不是情感的集中部落:家庭。
现代企业制度里面,权利的被监督是最基本的一项,但当夫妻同为最高权力者时,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权利如何被监督?最要命的是,当制度去挑战情感的时候,制度往往是受谴责的一方。人类,毕竟是情感动物。夫妻作为一种紧密的人类结合体,其道义上的牢不可摧很容易让职业经理人望而却步,从而断了企业引进新鲜血液的机会。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是大企业容不下夫妻,是大企业容不下老板之间讲夫妻感情。夫妻关系的职业化是小作坊向大企业转变中必须过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