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刘 洪 商界评论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文/刘 洪,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按理说由多个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应该能发挥出超常的智慧,但在实际中却不尽人意,群体决策的结果往往比个人决策更加冒险,犯错的概率也更大。本来是为了集中智慧的群策群力,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

  “点菜”的多方博弈

  两个人一起去吃饭,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实行AA制。他们会点什么样的菜,是贵些的还是便宜些的呢?一家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讨论是否准备上市,大家会就此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哪里上市,上市后公司能获得哪些益处,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上市带来的益处对哪些人更好,上市的负面影响又会影响到哪些人,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群体决策问题,对于一件需要决策的事项,如果参与决策的人有高度同质性,那么群体决策就相当于个人决策。但现实中,群体决策的挑战就在于参与决策的个体常常是异质的,因此决策过程中会产生群体动力学问题——参与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决定了决策的过程与结果,这也是群体决策的本质。

  在穷人和富人共同点菜这个决策活动中,情景不同,两个人之间相互的动力学过程也就不同。

  第一种情景:两人并不了解对方的财富状况,都认为对方与自己是同阶层的。富人可能会主张点自己喜欢的、比较贵的菜,而穷人的心情就比较复杂了。他至少有两种可能的选择:第一,赞同富人的观点,点贵一些的、也许自己并不喜欢的菜,希望由此掩盖自身的贫困,这样做大多是作为社会人,从自己的社会角色出发来考虑的;第二,点便宜些的菜,并声称自己喜欢这些菜,这样做大多是作为家庭成员,从自己的经济能力出发来考虑的。

  如果穷人选择第一种方案,两人会取得一致的决策,选择第二种则会有分歧,而这种分歧表面上看来是各自偏好的结果,并非财富差距导致的。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群体取得一致决策的背后,每个人的出发点可能是迥异的;而如果群体不能取得一致决策,也未必是表面上个人所言的原因,也许还有背后深意。

  第二种情景:如果两人了解对方的经济状况,决策过程则又不同。穷人在点菜时,可能会主张选择大家都喜欢的菜,价钱在承受能力范围内即可。富人的心情可能会复杂一些,他的意见更多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同情心时,会顾及朋友的脸面而表示顺从;如果有报复心,就会故意为难对方;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就会我行我素。因此,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群体决策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利益权衡、价值判断和信念追求。

  如果三人或更多的人一起去吃饭,点菜时情况又如何呢?这就要考虑,目的是仅仅为了吃饱,还是一种交际?每个人在群体中的影响力如何?这个群体的文化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情况更为复杂。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参与决策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影响地位、群体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决策。

  谁在左右决策成败

  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之后,决策的结果能否成为现实,还取决于参与决策的人采取何种行为或措施,但决策的结果会影响与“被决策事情”相关人员的行为。决策过程与决策效果之间的反馈作用关系,决定了群体决策的“自成功”与“自失败”特征。

  对于成员间差异较高的群体来说,决策的结果可能不是群体共同的结果,而是存在比较极端的分歧:有人希望决策方案能够实现目标,有人则不希望。进而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如果决策方案对大家有利,群体就会采取所需要的一切行动使方案实现。这时来看,当初的决策就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隐藏的前提是:大家都希望决策的结果能够实现,并为此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因此,这时的决策其实是自成功的。

  例如国家行政当局决定某一年GDP增长保持8%,结果就一定会保持在8%以上,因为大家都会希望这个目标实现,并为此一直努力。而决策的失败则是由于决策的结果不是大家所希望实现的,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避免。而如果决策的结果对部分人有利而对另外一部分人不利,群体最后行为的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

  群体决策的“自成功”与“自失败”现象,主要源于群体成员的异质性。比如,在证券市场中有成千上万名参与者,每个人的决策差异性很大。某人决定在某个时间点、以某个价位购买某只股票,而随着市场行情的发展,其决策有可能被证实是成功的。

  但是如果将该项决策结果告诉证券市场所有的参与者,这个决策就一定不会成功。当大家都知道这项决策结果后,就会改变整个证券市场的动力学过程,使市场变化与当初这一决策所依据的预测不一样,这样,当初根据预测来操作的人就难以获得原本期望的收益。因此,某个“权威”完全可以通过发布“错误的”决策结果,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以实现自己“正确的”预期目标。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当初决策有所不同,扣除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使得群体决策具有“自成功”与“自失败”——与其说是群体决策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群体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即有所谓的“未来指导现在,现在改变未来”。

  无法客观的群体决策

  对参与决策的所有人来说,目标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等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目标和方案也会不同,有时甚至会相互对立,导致迟迟不能形成最终决策。文章开头提到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讨论是否准备上市的例子,针对“上市”这个目标,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和做法。

  比如大股东认为上市可以让自己一夜暴富;参与创业的老臣认为,上市意味着自己即将被职业经理人取代,是大股东排挤小股东的政治手段;大股东承诺通过股份分红保障小股东利益,小股东则担心自己退出管理阶层后,因管理体制不健全,无法避免大股东故意做空公司,规避分红的行为……

  决策群体的人员构成及相互关系,往往决定着决策的结论与过程。比如,对于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的群体,领头羊的意见会成为主导意见;对于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的群体,最先提出的意见和少数权威者的意见常常被强化。

  此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是属于单一对策关系还是重复对策关系,都会影响他们的意见。比如,处于有利地位的决策者很少顾及地位低下者的感受,反过来,地位低下者考虑到自己以后要经常求助于前者,会违心地迎合前者的意见。

  决策时间的紧迫程度也会迫使群体采用不同的决策程序。面临重大而紧迫的决策,集权式决策可能更合适;反之则可以通过多次沟通、不断反馈的民主式决策。

  参与决策者的知识背景、不同特点人员的构成等,也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和结果。比如工科出身的群体往往逻辑清晰、目标单一而明确,容易迅速形成结论;文科出身的群体则往往各有各的观点和理由,莫衷一是,决策效率低下。

  群体决策方案是否合理,和参与决策者的价值观、知识范围、伦理观也紧密相关,比如理解电子产品市场规律的人,不会在市场拥有量已经达到饱和后,还会被假象所迷惑,以为市场需要仍有前景,还去收购生产线;而不理解这种规律的人,往往作出“短期行为”的决策。另外根据不同的知识,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对于企业多元化发展,市场风险防范理论以为这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有助于分散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而资源能力理论则认为这会加剧企业能力的短板制约作用,导致企业渐进失败。

  理论框架、方法工具的选择也非常重要,20世纪60年代,管理者们热衷于案例剖析,影射到本企业,再依靠直觉和逻辑推理来作决策;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管理者们的学术水平极大提高,决策时更看重对数据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现在商业模式概念大行其道,管理者开始偏重决策的结果是否具有更多的商业回报。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变革,管理者们更多地从全球挑战、商业伦理的视角来看待决策问题。所以,客观决策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决策都是相对价值分析与判断的结果。

  在决策过程中制造冲突

  如何防止群体决策失误?要想使群体决策过程不受群体思维的限制,就必须在群体中制造合理的冲突。假如冲突是发生在一种彼此融洽的气氛中,就会有较高品质的预测与估计,最后就能做出一个优秀的决策。

  为了尽量扩大群体中的分歧,在决策时就要选择那些专业背景和思考风格不同的人来参与。如果群体成员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出冲突性的理念。当然,这些冲突只能是关于解决决策问题方面的,而不是成员间的人际冲突。

  制造冲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头脑风暴,可以是在专家群体决策的基础上,由群体成员尽可能激发创造力,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案,也可以是对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为了避免群体决策中产生从众效应,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最好的方法是计划 一个“局外人”或“挑战者”,由他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探究支持论据以及对其他人的逻辑提出挑战,提供一系列的建设性批评意见。这种方法能保证群体决策思路清晰,防止决策过程“非理性”。

  作为决策的两种方式,强势管理的个人决策和相对温和的群体决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那么依靠群体决策是相对有利的,企业的管理层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沟通,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从而制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但是如果企业处于一个变革期,或者是出现了足以改变竞争格局的新技术,并且局势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充分,这时候就要求企业有一位富有远见和魄力的强势人物制定个人策略,并且以较为强势的精神贯穿到企业各个层面去有力地执行。在危机关头,缓慢的群体决策显然派不上用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午餐》
一漂亮性感无敌的女神同事,其老公给她送午饭,没说话放下就走了;新来的男同事问 : 那是谁?
她 : 送外卖的。问: 没给钱?
她: 不用给,晚上陪他睡一觉就好了……
男同事若有所思……
第二天,男同事为她带了四菜一汤的午饭,整个办公室轰然大笑.....
启示:不要在浅层观察后,贸然复制别人的商业模式,你不知道人家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