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本该是开放上进的。良性的竞争,能让竞争双方在竞争中能共同发展,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动力,而恶性竞争,则会害人害己,甚至可能伤及整个社会公序!
2010年,市场上的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呈现出空前之势。2010年10月的乳品行业,爆发了一场脚下无德的混战。混战起因于微博上的一条新闻:“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蒙牛所为。”随即伊利声称蒙牛涉嫌诽谤。尽管在警方证实后蒙牛公开道歉,但却又翻出了几年前的“未晚事件”来发难伊利。这对本是同根生的兄弟,尽管在竞争中面带微笑,却在脚下使绊。最后两败俱伤。
竞争本应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动力。然而,这类恶性竞争却成为企业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阻力。如何避免这类恶性竞争,变阻力为动力呢?
比较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不做人身攻击或制造谣言
致力推出新产品或提升服务品质,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基本上,每个消费者都有好奇心,做生意的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他们导引到产品及服务这两个焦点上,让他们理性地做比较,或感性地被感动,而不是毫无大脑地跟著小道消息、甚至个人八卦起舞。
降价时应考虑成本结构,不做流血断头的削价竞争
根据市场上的经验法则,提供适度的价格优惠,的确可能左右消费者的采购决策。但如果不考虑成本结构,变成流血式的恶性杀价,固然有机会赢得一时的市场占有率,却更可能演变成两败俱伤的场面。
流血断头的削价竞争,只会增加彼此杀红眼的战斗情绪,无助於利润的提升。
厂商在决定降价前,若能回归到经营的基本面,检讨成本结构,有可能找到更有管理效率的方式,以降低生产或行销成本,将利润回馈给消费者。这样的降价策略,对消费者也比较有说服力。
尽一切的努力发展创意,不做抄袭或挖角等缺德事
竞争,既然要比本事,就要靠自己。善用本身团队的力量,打赢这场行销战,成功才有意义。有些厂商只为了想要赢,却不择手段,以抄袭产品创意或高薪挖角的方式,企图在短期内建立竞争优势。这种罔顾道义的手段,不但造成市场秩序大乱,整个产业的从业人员也变得人心惶惶。最后,毁灭了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