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詹姆斯 贝森 哈佛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最近有几篇文章宣称,中国即将在创新方面超越美国。当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迎头赶上的时候,这些文章以中国新增专利申请的数目为论据,指出中国在新产品的创意方面也步入了世界级的殿堂。在《华尔街时报》的专栏版上,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别以为中国只能在流水线上装配‘加州设计’的产品,这个国家正在设计上大步迈进……2007年,以新增专利申请计,中国已经超越了德国”。而《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则预言, 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的数目将超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以,西恩·斯尔佛索恩(Sean Silverthorne)这样写道:“如果光就专利数目来看,亚洲的创新能力已经盖过了西方。”

  果真如此吗?其实,只要对这些专利数据稍加研究,我们就可以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

  首先,众所周知,拿专利作为创新的衡量标准完全不靠谱。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创新都没有申请专利,尤其是在诸如软件开发等高科技领域。但是,这些问题就算忽略不计,那些专利数目也会告诉我们中国离创新前沿还有多远,请看以下分析:

  大量的中国专利申请都是低价值,低质量的。这篇《经济学人》文章也注意到,因为政府鼓励申请专利,“家庭作坊行业也迅速加入专利申请行列中,但它的价值却很可疑”。其中的很多项只是所谓的“实用模型”专利,这种专利无须通过专利局的审核(类似于美国的“设计专利”)。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人员的发现,即使在“创新”专利中,也仅仅只有10%的专利申请人愿意为保有20年的有效期付出低廉的维持费,可见这些专利根本就不值得为之付费。

  绝大多数的中国专利其实都属于海外企业,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不受侵权,所以这些专利并非中国本土企业的原创。换言之,与其将中国专利的数目作为创新程度的衡量标准,还不如将之作为中国市场价值的衡量标准。

  相反,如果中国的创新者们真的有什么世界级的创意时,他们多半会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申请专利。但是,在2009年,源自中国创新者,并由中国企业或个人拥有的专利只占到了美国实用专利的0.6%,排在世界前沿的中国创新专利拥有者可谓凤毛麟角。

  其他亚洲国家,比较突出的日本,在美国获得的专利就多得多。去年,日本创新者获得了21.5%的美国专利,居海外创新者份额之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美国专利份额一直稳固在这个水平,即便有如此出色的成绩,也没有什么人跳出来声称日本将超越美国。

  当然,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之列,在创新方面的改进也初露端倪。但是,通过对专利数据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今天中国和西方在创新方面的巨大差距,只要你用心看,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作者:James Bessen is Lecturer in Law at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and a Fellow at Harvard's Berkman Center, and is a former software innovator and CEO. With Michael Meurer, he wrote Patent Failure: How Judges, Bureaucrats, and Lawyers Put Innovators at Risk.

  翻译:余彬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买复印纸的困惑》
老板叫一员工去买复印纸。员工就去了,买了三张复印纸回来。老板大叫,三张复印纸,怎么够,我至少要三摞。员工第二天就去买了三摞复印纸回来。老板一看,又叫,你怎么买了B5的,我要的是A4的。员工过了几天,买了三摞A4的复印纸回来,老板骂道:怎么买了一个星期,才买好?员工回:你又没有说什么时候要。一个买复印纸的小事,员工跑了三趟,老板气了三次。老板会摇头叹道,员工执行力太差了!员工心里会说,老板能力欠缺,连个任务都交待不清楚,只会支使下属白忙活!
点评:
行事前一定要做讲清结果,讲清后果,沟通到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