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骋: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款课程,叫用得上的商学课,我们预计是一年左右的生命周期,但是效果远远好于预期,今年还在运行当中,GMV在7500万。我们预计今年年底这个单品的营收可能过1个亿,分享一下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我先说一个观点,内容生产者忽悠别人可以,别忽悠自己。为什么讲这句话?过去知识付费是极火的航道,是稍微有名的公众IP,几乎都在做一门属于自己的课。我们统计下来全网超过20万份订阅的产品不到10个,超过10万份订阅的产品不到20个,这是现在的情况。目前整个行业,又变得更加理性了。
我是这样一个观点,知识付费本身是一个内容,就像一样,第一拨买票叫的人,聊不聊你,决定你的生死,这点很重要。这个市场确实像刚才说的供给已经大于求了。现在供给在各个垂直赛道,基本上被冲到很满了,差异化几乎没有了。
我们自己总结,碎片化学习还是主要的内容,男生主要的地铁、跑步。女生会多一个时间是洗澡、化妆的时间。所以,我们对自己产品的要求也是这样,用30%的注意力能不能看得懂,记得住。
未来需要做B2C模式下的内容,B2C的优势就是扎进来,垂直进去,杀下来,大概至少五六个以上的专业团队,只有用大几个月磨出来的产品,才会被市场买单。它是一个产品,不管你信任不信任产品决定论,但是至少你的产品不能太烂。
我们把产品分为陪伴性产品与获取性产品,我去兜售你过不了的生活,你去不了的远方,我讲给你听。干货不重要,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输出。什么是价值观的输出,在北京不要买房子,诗和远方更重要。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知识搬运工。打个比方,我们对于外卖小哥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希望他告诉我,这个饭好吃不好吃?听他说一大堆,他想说的话吗?不是,我们的需求只有两个,第一,把饭送过来。第二,准时、简单、快速。这是我们对于外卖的需求。我们对自己的定义也是这样的。
获取性产品,用户的痛点就是没有时间系统性获取,有一些知识和内容,网络上如果肯下工夫搜,怎么都可以找到。但是每个人搜索信息的能力不一样,组织规划、系统结构性的能力不一样,所以他没有办法系统性获取。所以主播的特性,结构稳定性大于随意发挥,逐字念稿是必须的。
关于内容原产地,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类。我们自己定义自己,不算是知识付费,我们是商业教育。知识付费产品只是我们其中的一环,我们持续拥有各种各样的产品,但是总体围绕商业教育来服务公司,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
但是如果你想做知识付费,作者的原产地都有哪些比较靠谱呢?
第一,大学教授,像薛兆丰,这类人的优缺点很明显,习惯性的单向输出。
第二,畅销书作者,类似于凯文·凯利。
第三,KOL+网红,这类很多,比如以前的咪蒙。
第四,媒体人。媒体人是比较典型的内容者,像樊登、罗振宇,都是从媒体人转型过来的。
第五,大公司高管。
第六,江湖术士。什么是江湖术士?看它的背景,有很多行业经历,Title是什么什么中国第一人,中国引领者,几乎没有实的价值。当然这不是贬义,因为江湖术士很知道用户喜欢听什么。
最后,我觉得有一个小价值观,从排序来讲,从主播的IP特质来讲,我们认为有生活>有趣>有料,这是我们的标准。有生活的IP,用户尤其会买单。今天的互联网说一个观点、讲一个道理都不难,最难的是让用户喜欢你。为什么用户会喜欢你?因为你有生活的故事。
以上就是全部的内容,感谢大家的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