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的红包大战刚尘埃落定,各家打扫战场之余,更加多的研究和思考已经随之产生。
红包背后的数据解读
除夕七天,密集的红包轰炸完之后,有调查机构发现,发红包的人群主力人群为75后和85后。大部分男性对6元以上的红包比较在意,而大部分女性觉得红包重在参与,1元以内的也可以接受。但是无论男女,都会觉得抢到0.01元的最小红包会影响心情。
调查结果还显示,二三线市场对春晚红包更加敏感。春晚大部分观众来自于回家过年的人群,这个群体对春晚关注度高,通过接收春晚互动信息打开支付宝收集五福的人相对占比很高——这是支付宝红包影响最大的人群。
而从数据看,除去商店和超市这些支付宝与微信必然覆盖的场景。微信目前所涉及的场景要更为宽泛,除去在家观看春晚的人,春节假期外出旅游的用户经常聚集的景点、车站等地也是红包互动的集中地点,这跟微信在2016年的策略有关,它在全国19个省的近千个长途汽车站、港口、机场巴士启动微信购票抢现金红包活动。而且,微信还将红包发到了海外,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跨境过年——美国、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城市也成了红包的应用场景。显然,在这一点上,支付宝需要继续跟进,在更多场景上接入社交元素。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在微信上抢到的红包凸显出了很强的社交属性,大部分人们往往将这些红包转发出去,少部分被提现。但在支付宝上抢到的红包,很多时候人们是将其直接转化为了电商购物,也有一些成为余额宝里面的小额投资。
也就是说,支付宝之后要做的是,如何让红包更快地顺着人际关系链条流转起来,而不是直接“沉底”。而微信则需要扩展和支付、金融有关的场景,让抢来的红包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下一代红包的趋势是什么?
从统计数据看,红包之战下沉的趋势已经在所难免。
2014年的1月份,微信红包服务诞生之时,热潮从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圈和媒体圈掀起。但如今,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红包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中小城市红包的增速已经开始赶上甚至超过大城市的增速。三年红包大战的一个结果是,手机红包作为全民应用,已经开始向三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蔓延。从使用人群的数据上看,红包也正逐步从青壮年群体向老年群体蔓延。
要真正打好红包下沉战,光仰仗交易链条恐怕还不够,亲友关系链在这种扩散和下沉之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社交关系上,支付宝还是需要补上一课。
网络红包是被微信巧妙地加入互联网支付元素,用于春节拜年场景中发扬光大的。但“拜年”每年只有一次,回归红包的根源,预计巨头们的竞争还是要回归到优惠券红包本身。
和商品、服务紧密挂钩的打折优惠才是最能触动用户的利益点,背后也有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支撑。因此,可以想见,在春节之后,红包的种类和作用都将日常化。很多常态的场景,比如商超打折优惠,日常小额现金往来等等,将成为主要的应用场景,红包也不会像拜年那样密集,频次将降低。这些新的课题,将给微信和支付宝带来不同的创新角度——类似打车红包这样的朋友圈打折互惠将会再度成为主角。微信需要沿着这个思路,在各个环节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强社交关系链还将继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而支付宝通过抢五福圈进大量用户之后,则需要马上创新出更多更好用的日常交流场景。
总体来说,以社交关系链为主,混合交易链,并且将现金补贴和打折优惠相结合,红包的商业操作空间会更加宽广。
红包之后的引爆点
微信红包是这三年来引爆移动支付的最大的应用创新之一,如何打造全民爆品,微信红包给了我们一个参照:
1、全民覆盖。这一点目前看似乎只有BAT可以做到。
2、创新基因。从产品创新看,打造红包的微信要强于其他对手,不过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支付宝或者百度钱包都不弱。
3、社交基因。这个要素是微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他对手需要跨越的最大的障碍——这一障碍还将长期存在。
下一代红包的创新趋势会走向何处:更加丰富的支付范围,更便捷的使用方式和优惠打折的范围继续扩大等等,这都是常规的想法。
可以预期的是,微信会借助自己对用户的理解,在体验上多下功夫。比如说,用户可以自定义红包的属性,设定个性化的红包领取方式,监管红包的使用情况等等。而腾讯将财付通调整为支撑平台之后,它基于社交关系链的金融服务的前端产品已经不只是微信红包,还包括了手机QQ,二者几乎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的网民。再往后看,腾讯系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小额贷款业务,和理财通的理财业务等金融业务,也都会同时在微信和QQ两个社交平台上借助各种产品展开。
而支付宝,除了在功能体验上不断赶超微信之外(如也推出红包照片),恐怕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消化春晚买来的11亿对社交关系上——确保优秀的使用口碑,提升活跃度,是支付宝思考下一代红包之前必须解决掉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