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农村市场,谁不垂涎?8亿多农村人口、2.38亿个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会增加238万的单位量!
但很多在城市市场能够屡有斩获的企业,却迷失在通往农村市场的路上。曾几何时,三株口服液、红桃K等在农村市场的营销奇迹还在为我们津津乐道,但是,正视今天的农村市场,仿佛已经“换了人间”。
误解1:农民没有钱,可支配收入少。
从家庭总资产来讲,城乡居民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是别忘了,大多数城镇家庭的很大一块资产都投在了不动产上。因此,很多城市中层市民实际可支配的钱甚至还不如农民。根据个人经验,1/3强的农民的消费能力相当于周边城镇的中层市民。
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按照四口之家计算,一家农户的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除去农业生产的刚性需求和日常生活开支外,农民收入的可支配比例能够占到总收入的50%~60%。
误解2:农民购买力低,消费意识差。
但是,对于这么大比例的可支配收入,农民并没有直接用于消费,而是通常将其中大部分存进农村金融机构,以备不时之需。这也导致很多企业误认为农民购买力低、消费意识差。
事实上,我们看到,农民在诸如子女教育、建房等方面都非常舍得投入。而且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市场倾斜,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的升级和攀比心理也在拉动农村消费的增长。
此外,由于目前农村市场环境并不规范,加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使得农民很难找到一个放心的消费场所,这也导致农民除了采购生产生活必需品外,对其他消费一直很保守。
因此,要培养农民的消费意识,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放心消费问题。农民的消费意识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如果一旦认定某一消费场所,会很快成为忠实客户,并会通过口碑传播带动周围的农民消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误解3:农民素质低,容易赚钱。
传统意义上,农民一直是贫穷、落后、无知的代名词,其知识水平、生活质量、整体素质都与企业所熟悉的城镇消费者有相当大的距离。
现在呢?80后的农民正在成为农村的主要力量,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同外界接触的机会、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都较父辈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他们也不再是只盯住价钱、不讲究质量、盲目消费的群体。就消费习惯而言,他们对品牌的认知,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对服务的要求更高。
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环节,农民发生的转变尤其明显。以蔬菜之都山东寿光为例,这里的农民多以种菜为生,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已经使这些农民具备了非常丰富的种植专业知识,其认知足以抵得上半个专家,由此,也直接导致农民在生产消费环节变得更加理性。
误解4:农村商品流通不畅。
流通体系不健全一直被认为是农村市场的一个顽疾,流通体系建设的滞后也直接导致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
国家从2005年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改造连锁农家店。2009年,农家店网络已经覆盖中国近8成的乡镇和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销售额近2400亿元。此外,“新网工程”以及民营企业的连锁网络建设也加快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给农村商品流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品的流通渠道已经开始向行政村下沉,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对农民的消费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此外,随着国家村村通工程的不断落实,农村的交通已经大大改善,基本能实现村村通公路。县级物流配送的发展,使得有些地区的村级副食百货店、农资店甚至可以实现“当天货物,当天店内配送销售”。
误解5:农村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国家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教育、医疗、保险等体制的完善,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开始注重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2009年,CCTV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在全国调查了7万名城镇居民和3万名农村居民。调查发现,电脑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首选,农民购买电脑的比重加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电脑价格在同步下降;另一方面是农村有了需要,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表现。此外,农村宽带、有线电视等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农村与城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正在缩小。
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农民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量和获取速度大大提高,甚至开始出现农村股民,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这对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利润的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误解6:农民没啥品牌意识。
就品牌意识而言,农民其实对品牌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知度,比如说“王麻子”剪刀等一些早期的品牌至今仍被很多农民坚持认可。但随着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充斥农村市场,使得一些认可品牌的农民也认为买不到真品牌。品牌意识在农村基本消失殆尽。
但随着80后农民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长,受城市品牌消费意识影响,农民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步向品牌甚至高档品消费转移。
改变现行的推销模式
和城市的时尚消费理念不同,农村消费奉行实用主义。能否把握好这种差异化,将直接导致一种商品能否在农村市场存活下去。在此之前,企业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是什么商品都能放到农村市场来销售,一定要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和农民的消费习惯。
把握农民消费特点,一要体现在客观需求上。如某家电下乡中标冰箱品牌,就针对农村实际添加了防鼠盖板、防潮防锈材料和便于清洗的可拆卸门缝,这些人性化的实用设计直接推动了销量。
二要体现在主观亲近性上。如TCL彩电在城市如日中天时,在农村销售却悄无声息,因为农民并不明白“TCL”是什么意思。于是TCL增加了一个小名“王牌”,农民才开始把作为彩电中的“王牌”搬回家。异曲同工的还有长虹“红双喜”。二者都是满足了农民图名气和吉利的消费心理。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目前各行各业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活动,多数还集中在推销阶段,产品从生产企业到经销商再到零售商,逐级分配下来,但是对于最后的销售工作还缺少实质性的动作,导致最终由零售商逐一卖给农民,销售力度弱。既没有实质性的服务内容,也没有实质性的客情关系维护。谁能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谁就能在农村有更大收获。
(作者系锦绣千村农资连锁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