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总裁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在 营销 界,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原本一起左拼右杀、风雨兼程的难兄难弟,为了公司的 销售 目标和回款任务的完成而一起呕心沥血、同甘共苦,但几年后,等到再次相逢,却发现原先的哥们已经脱胎换骨或为销售部经理、市场总监,他们角色转换以后更是踌躇满志、雄心勃发,大有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的凌云壮志和满腹豪气,而当初一样同为业务员的你,几年过去,仍旧是一名耕耘在基层、奋战在一线的老业务员,唯一的改变就是单位换了另外一家,工资涨了几百块,额头上多添了几道皱纹,其它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有时躺在床上回想以往,想起自己仍旧原地踏步,而过去和自己平起平坐或不如自己的小兄弟一个个都脱颖而出,一种无尽的失落和自责就象坚固磐石一样闷堵在胸口……
 
    其实这样的状况几乎经常会在从事营销工作的同仁周围出现,看似简单平淡的经历中蕴涵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外管理〉〉杂志登载过的一则故事,想必对许多营销人来讲都值得借鉴和回味: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日 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没太在意。那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象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的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日 挑好水、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了,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在营销领域,业务员即使薪水、提成拿得再多,那也只是常规性的工作、职责份内的事,也还只是挑水;可别忘记把握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千万不要沉浸在喝酒、猜拳、打麻将等不良的行列中,一个人年轻时,透支点体力与健康,从事业务还能应付得了,年纪大了,先前没有点点滴滴的实力与能力储备,难道你就自始至终满足于做一个老业务员吗?到时你还有水喝吗?从现在起,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发方面的实力;昨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收获,今天的努力就是未来的希望。多年前不分仲伯的同窗好友,如今的境遇不可能相同;,朋友,身在江湖,行动为首,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挖井吧!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