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仓库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货物及时送到客户手中,企业在采购库存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品或原材料出入帐目没有实时记录,加上盘点往往是定期进行或不按规定进行盘点,仓库人员也不一定马上能够知道,该产品或原料还有多少,即仓库人员也不能实时知道库存状况。
公司高层和相关部门也就更不能随时了解库存状况,如 销售 部,还需要打电话询问仓库,而仓库也不清楚的话,就会影响成单,引起客户的抱怨和不满。另外,会影响原材料的及时采购,及生产原料的供应。
在手工方式下,当产品或原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仓库管理人员在编制仓库报表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难度也比较大,也较易出错;
由于以上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库存状况不能实时准确获得,因而企业即算设定了安全库存的数值,但仍旧发挥不了安全库存预警的作用。
还有就是,在传统手工方式下,如果相关采购负责人不在场,会导致采购申请得不到及时审批,以致使采购流程运转效率不高,采购滞后。
再有,企业对其供应商的态度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购工作。
很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还处于“价格谈判型”关系,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以价格最低者优先,企业只顾为降低内部的采购成本,而一味对供应商进行价格压制,而不管供应商是否有利润,这种关系是以牺牲供应商利益为前提的。
而在供应商选择,仅限于对其资质认证(门槛),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只简单做计划,或者对其结果进行简单处置(罚款或奖励),而对计划执行的过程,不做任何控制和管理,不利于企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供应商总结教训,采取纠正行动,积累知识持续改进。
作为一个企业因为技术和接触途径等因素,可选择供应商是有限的,在供应商主动找上门时,却被企业告知,已经有了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所以不需要另外的供应商,这样做,实质上等同于,放弃了扩大供应商接触范围,更多去找到更优质的供应商的机会。
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间竞争已由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竞争,演变为企业内部及其整个 供应链 竞争,因此采购供应商、库存管理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即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通过搭建和利用信息平台,扩大与供应商接触机会,让供应商自行注册登记,并对供应商进行认证,通过的成为“准供应商”,此为事前。
尽量采用集中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在需要采购时,通过招投标方式,由“准供应商”进行投标参与,与中标者签订合同。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供应商履行情况进行过程评估,如达不到目标,设定合作预警,并要求其进行 绩效 改进,直至改进,过程评估才结束。过程评估情况与付款进行直接关联,此为事中。
合同履行完后,对供应商执行合同情况进行后评估,如达不到目标,设定黑名单,不得参与后续招投标项目活动,并要求其进行绩效改进,后评估情况与合同结算进行直接关联。进入黑名单的供应商,如想继续合作,必须有证据证明其有所改善,并重新通过认证才可,此为事后。
在必要时,可以增加专题评估,以对供应商合同履行过程中,其他评估项进行评估,作为过程评估的补充,但不与合同付款进行关联。
另外,设定一个评价周期,对供应商在评价周期内整体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如一年(年度评估),打分和根据分值评级,表现优异者,可执行直接的战略采购。
如此,企业就能与供应商形成新型的“战略”关系,此关系意味着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在这种关系下,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督促甚至帮助其改善,使其能够及时提供符合质量要求,成本在允许的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断持续改善,不断成长,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竞争力,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与企业共同成长。
企业可以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库存状态和盘存,并对出入库进行科学规范管理;通过对企业历史市场销售状况的分析,以及销售趋势预测,设定安全库存预警,在确保 产品及时送达客户的同时,降低仓储成本。
直此,采购供应商库存管理,精细化管理闭环,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即“供应商认证-合同执行与管理-过程评估-绩效改进-付款-结算-到后评价”的闭环式管理过程。在确保企业生产交期的同时,降低企业内部采购成本,同时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