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观点很新颖。他说,自从中国出了个曾国藩,一股戾气便久久弥漫。
曾国藩署两江总督时,张集馨任江西省布政使。水灾加上兵连祸接,曾国藩仍加税而横征暴敛,以及围剿太平军时殃及无辜,张集馨颇为不满,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莫可奈何,只能在日记里抱怨湘军杀气太重,骄横跋扈,擅权独专,甚至破坏了清政府的官场生态。
人性,只有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行走,受到约束,人与人才能相安无事。
于是,宗教诞生了,从极小的点切入人性,比如不偷盗、不撒谎、不贪嗔、不淫逸、不凌弱、不暴虐、不杀生等,养护人心之善。
当然,有人不承认有普世价值。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主导了不同国家、民族、阶级的价值取向。然而,如果只是就社会秩序的基本运转而言,无论是古罗马、古希腊还是今日之罗马、希腊,虽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信奉的宗教不一样,但做人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样的,都不会把偷盗、撒谎等视为美德。因此,普世价值其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
比如,《左传》记载,周公作《誓命》说“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时空相隔遥远,但与21世纪中国人对“贼”、“盗”的判断标准没有本质的区别。
戾气,如果只是个人行为宣泄,为贼为盗,影响的范围要小得多。但如果是以群体的力量漫延开来,整合为集体意志,狂热而盲动,带来的灾难就难以估量。
王蒙是过来人,先是反右运动,后来是文化大革命,作为右派沉陷在社会底层,他以切肤之痛感知暴戾之气是如何加害于人、加害于社会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偏离人情与人伦之常理,以救世主的心态,漠视他人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只会把社会导入崇尚暴力的仇恨循环中。
作家孙郁评论说,张洁晚年,文章趋冷,渐生戾气,人间的暖色,差不多消失殆尽了。
王蒙同样不喜欢张洁小说《无字》中的“戾气”,指出;“作者其实是拥有某种话语权力的特权一族,而对待话语权也像对待一切权力一样,是不是应该谨慎于、负责于这种权力的运用?怎么样把话语权力变成一种民主的、与他人平等的、有所自律的权力运用而不变成一种一面之词的苦情呢?”
其实,不仅作家要慎用话语权力,企业在 营销 时也要慎用话语权力,要谨慎于营销权力的运用,让自己的品牌远离戾气。因为,作家、企业家都是“特权”一族,影响力更大,影响的人更多,而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更大。
从平常人做人基本的渴望做起,民主、平等、博爱、友善、自律、诚实、正直、勤劳,应该是品牌起点,也必然是营销的归宿。
透过纷杂的消费现象,人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尊重自己的权利,更尊重他人的权利。逾越了约定俗成的界线,社会将只有戾气涂抹的一种颜色—黑色。
当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融入度、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已经不是单纯地做企业了,而是与其他族群的人一道以日益趋近的价值观做人。
赢得尊重与赢得市场份额和利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在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里,没有人愿意在鄙视的目光里享受权力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