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你还在沉迷于销售吗?如果你仍然因为产品销量低迷,就降价格加奖励;如果一出现呆坏帐,你就说人员素质差,打官司抓人;如果竞争对手一模仿,你就手足无措;如果你仍然坚定的认为,销售有问题就是销售本身的问题,那麽你就是:沉迷于销售没有真正开始营销

    很多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已经进入营销的境界,确实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是花了很多心思。他们把促销员都更名为营销代表,把销售副总封为营销总监,建立一个庞大的市场部指挥销售部,请来所谓的营销专家做营销诊断,就以为自己进入营销阶段了。

    但这其实还是用销售的手段解决销售的问题,只不过是借用了营销的名义来自己骗自己。在销售低迷时才考虑营销,是假营销!在销售一开始的时候就考虑营销,是伪营销;因为太晚了,真正的营销在销售一开始,其实已经基本结束!

    销售就是:“走出去,把话说出去,把货卖出去,把钱收回来!”再简单一点,销售就是卖货加收钱。

    目前我们很多的企业还是有赊销的,很多销售人员还在与公司因为呆帐的分担,而发生纠纷,尽管很多公司把欠款额度美化成了信用基数,但必须承认,我们甚至连就是卖货加收钱的销售,还没有做好。

    营销是什麽呢?我们有很多的答案,很多只知道是什麽,而不知道为什么的答案。这些答案大多数是西方的,因为它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字典里;在一次营销总监峰会上,一位中国的总监也给出了东方的答案,他说:“营销就是营造销售的氛围。

    ”当时他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我也认为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答案,起码这已经有了为什么的成分。

    简单的讲:营销就是经营和销售的管理。一个企业失败了,不是败在销售,就肯定是败在经营和管理,不会有其他原因。但一个企业要成功,就必须经营和销售都要过硬。营销是一把刀,销售是刀刃,经营就是刀柄。人们总是喜欢炫耀刀刃如何锋利,却总也握不牢刀柄。

    千万不要错误的认为,那些沉迷销售的企业都很糟糕,那些沉迷销售的人都很愚蠢。其实沉迷于销售的,恰恰是销售的高手!这就象那些游过防鲨网的,都是游泳好手的道理一样。这些人都是卖货和收钱的好手,而且肯走路会说话。

    他们有强烈的自信,他们甚至喜欢去应对那些最糟糕的状况。对销售的沉迷,让他们忽视经营,这从根本上导致了营销与企业的脱节。企业加销售,只能产生规模,规模不断扩大,利润越来越少;只有企业加营销才能产生利润。

    当营销的天平稍稍倾斜于销售的时候,就会带来混乱,但这种混乱其实有利于企业发展,所以我们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发展状态称为混乱前进。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强调:“那些实现跨越的企业,人们在转变完成之前还没有意识到一个卓越的转变正在进行中,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对情况有清楚的认识。”这是对企业混乱前进的最形象描述。

    但这个天平不能再倾斜,在营销的天平中,如果经营对销售的倾斜过大,就象在销售的天平中,收钱对卖货倾斜过大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重卖货轻收钱,增加风险;一个重销售清经营,损失利润。

   事实是,目前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以规模论英雄的销售阶段。我们总是询问企业:占地多大?产能多大?销售额多少?员工多少?我们甚至很少问一个企业的销售网络结构。但我们最应该知道的就是它的赢利状况。

    很多企业都做过转向营销阶段的努力,他们都推动过,试图将经营和销售整合连接起来的变革,但大多数情况下,对销售的沉迷,都冠冕堂皇的成为了不能营销的理由。因为销售的力量过于强大,变革不是推动不了,就是流于形式,营销反而成了附庸。事实证明:销售系统越是强大的企业,从销售到营销的难度就越大。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