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会把企业成长同“增大规模”联系起来。商业领域中,成长总是用一些由关键参数构成的图表来表现:销售额、利润、资产或是股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出现增长,人们毫无争议地认为,以这种方式定义的成长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庞大的规模不一定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福特是世界上利润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但整个汽车行业只有10%的价值来自于汽车制造,其余的来自维修、二手车销售、配件、保险、租赁以及
金融服务。为了把一个制造商转型成一个多元化的消费产品公司,福特买入了很多服务导向的业务。然而并不如他们所愿,福特原本希望增长的核心业务却出现了严重的衰落,这个行业利润一度的领跑者宣布了高达55亿美元的损失。
是否具有成长性?
认识到规模所引发的种种苦果,我们亟待揭开成长的真相。成长是进步,其要点是充分挖掘潜力,而不是达到最大的规模。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是否有足够的敏锐度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明智的成长高手能够见他人之所见,这样他们可以预期到别人对自己行动的反应,对周遭情景和对自己的行动意图同样敏锐。他们知道企业的进步就像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有方向的动态过程,只能将自己进化得更加复杂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2.是否敢于挑战固有观念?支持和保卫现有的东西比发动一场质疑要容易得多。但成长恰恰需要这种能力:注意到以往适用的一些规则如今不再适用,然后找到一种更符合现实的替代方案。
3.能否与外部约束和平共处?当约束和局限来自企业之外,与其说这是需要跨越的篱笆,还不如说这是指引行为的路标。有时它们制止了不明智的举动,极少有成长高手们主动去寻找外部约束,但所有成功的高手们都知道该如何与之共处。
4.是否具备勇于舍弃的精神?成长和舍弃是相伴而生的,舍弃的对立面就是惯性思维——认为以前有用的方法永远有用。但是,如果固有的思维已经与现实脱节,这种情况下对现状的顽固坚持只能成为未来的累赘。而无论是舍弃固有观念还是舍弃权力、财富,同样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换个角度看世界
舍弃的另一面,其实是“换个角度看世界”——这句话远不是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句
营销口号,它是一个理念,隐藏在各式各样的成长背后,而不仅仅是启发了某些重量级的产品问世。寻找这些重量级产品就等于寻找新机会,也就是发现成长的契机,其关键就是要培养这种独特的视角看世界。
德国汽车
制造商保时捷涉足“租赁”业务,并不是出租它的高速跑车,它允许其他汽车制造商“租用”自己的天才工程师。保时捷最初这样做是在经济衰退期,为了避免裁员才开始出租工程师。但很快,出租工程师的业务产生的利润回报就跟生产汽车一样高。保时捷有三分之一的技术人员在忙着其他公司的业务,同时将新点子带回保时捷。在业内大多数都在力图借助规模策略生产的时候,保时捷的这种租赁业务让它既可以保持低产量,又能繁荣发展。
在上述例子中,这些成长契机很容易被人错过或是被误读。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发现契机的能力是后天习得的,但只要我们愿意把一些障碍物从眼前移开,忘掉从经验中学来的东西,忘掉这些常规的想法,这种能力是可以学得到的。
对于成长高手来说,他们抓住契机的招数是亲自去体验,而不是用智力分析。这些分析有时候能反映现实,有时候不能。要想如一个成长高手般看世界,必须屏蔽掉过去的经验,去关注你周围发生的变化。倾听的是市场上客户的声音,而非自己脑海深处的声音,把对事实的观察与做出的推论和判断区分开。
从目标到行动
清晰地看见机会是至关重要的,但这还不够。一个绝妙的可能性仅仅是个可能性而已——直到将它转变为一个清晰的、可达的目标。从契机到目标,需要我们为愿景赋予一个可实现的蓝图,这就是转变的关键点——从犹豫不决到许下承诺;从无限可能到付诸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目标时应避免一些问题。目标不能过多,一段时期内设立一个主要目标;不能太过具体,如果目标设计太多细节,也容易让反对者抓会纠缠细节,从而否定整个目标;也不能过于负面,对成长高手来说,在目标中强调那些被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要比在目标中表现负面情绪更好;另外,不能过于严苛、过于矫揉造作、个人化。
成长高手对于目标的态度十分积极,对实现目标的能力也同样自信,但他们从不让这些情绪蒙蔽自己的眼睛。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客观地认清现状,就不会知道离目标还有多远。如果不知道局限存在何处、是什么因素构成了这些局限以及局限存在的原因,那打破局限、实现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
接下来,成长高手必须掌握两种最重要的能力:积聚动力的能力以及受挫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初期的成功会导致更多的成功,因为积极性并非产生在行动之前,而是在行动之后。因此,聚集动力的原理十分简单:着手去做。在那些能够推进成长的行动中,选择容易的入手,这会帮助鼓足干劲,并激发出更多行动,随后又能产生更大的积极性。
除此,成长高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推广自己的想法。一个想法不会单凭它很不错就能从边缘地带进入主流,在它最终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之前,必须要得到技巧性的推广。
对于成长高手来说,赢得支持的第一招就是给别人支持——通过倾听,哪怕人们有不同的意见,只要他们感到有人愿意听他们的观点,理解他们,也可以和谐合作;另外,顾及被倾听者的利益,用一个有双赢结果的事件来打开局面,利用其引发的正面情绪,为将来解决更多的复杂事件打下基矗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