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资市场的竞争可以说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无论企业、业务员、经销商为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可谓是绞尽脑汁: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到农民会、专家讲座的轮轴召开,再到业务员的频频拜访,最后到尽可能最大限度的铺货铺货,整个市场看似热热闹闹,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但谈起业绩,大家总是摇头叹息,大有一种自娱自乐的味道。实践证明,这种突击要量急功近利的行为,难以培育成一个稳定的市场,难以带来持久的销量和利润。这种做法,一是具有不确定性,像召开一次农民会、一次专家讲座,在甲村可能效果不错,带来不菲的销量,而在乙村可能就一点作用不起,出现冷场,农民根本不买账,就难以带来销量。二是没有连续性缺乏后劲,像在春季很多农民可能一时相信了你的宣传,使用了你的产品,但秋季他可能又会相信他人的宣传,使用了他人的产品了。因为在产品同质化、价格相当的情况下,农民使用谁的产品,取得的效果大体上一致,至于谁优谁劣,在眼观上是难以判断出来的。三是很多业务员为完成任务,在拉网式的铺货过程中,宁肯主动提出赊销,以达到铺货的目的,这不仅会带来日后催款、退货的麻烦,而且还可能出现呆账、死账,造成利润亏空或严重损失。那么,怎样才能既保证销量的完成,还会能带来一定的利润?笔者不妨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赠试验品靠示范带动销量
我们在推广某个产品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在介绍你的产品如何如何的时候,有的农民就会毫不客气的提出来,“你的产品这么好,先送给我们试试怎样?”,因为大多数农民对初次接触到的产品都会有一定的疑虑,不仅怕化了冤枉钱,还怕给庄稼带来危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很多业务员往往不能给出明确的答复,要么会说要请示经理,要么就默不作声,不予正面回答,将问题搪塞过去完事。其实,业务员完全可以借机促销,用赠品换农民的信息。比如一个村可以有代表性的选择几户农民让他们试验,可以直接无偿赠送,也可以表示赊销,条件就是让农民把他的姓名、地点 、咨询我们 留下,以便有利于日后你的指导、拍照等工作的开展。如果产品的效果好,试验成功后,不仅他要帮助宣传,还要将他的相关信息用来做宣传推广使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业务员拿着其他地方的宣传资料,农民就会觉得你是在忽悠,而如果你用农民身边他相识的人的事例、图片做宣传,他就会非常相信,还会把这种信任传给他的邻居朋友,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2007年,笔者在推销一种玉米苗后除草剂“玉草净”时,当时我们这儿的农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东西,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和业务员就特意在某村路边选择了一块长满了杂草的玉米地,并且杂草几乎掩盖了玉米苗。我们便打听到这户农民,说明要免费帮助他灭草,以验证一下这种除草剂的效果。我们并保证,如果给这家农户带来损失我们赔偿,如果效果好我们就使用他的信息做宣传。结果喷药5天后,地里的所有杂草自上而下枯黄一片,而玉米苗却没有丝毫损害。事后很多农民都打探这种除草剂,很多用过的农民甚至还把用后的瓶子保存起来,以便来年再买,或告诉亲朋好友。直到今天,这种“玉草净”以其适中价格,良好的表现,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成为我们这儿和“耕杰”相匹敌一大品牌,一直销售不错。
分析这个成功案例:一是选择在一个交通便利的路口,便于来往的行人看到,还可以有利于我们自身工作的开展,像查看、拍照、回访,都极为便利。二是选择一个耕地面积较大的村庄,辐射带动作用强。三是这个村农民科技种田意识较强,过去县农业局曾在该村搞过多年的良种试验工作,有一定的基础,新品推广农民容易接受。
尽可能卖高档品 靠回头客带动销量
现在市场上,为了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性,往往同一种产品设计成高、中、低多个档次,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这种做法看似很完美、很人性化,其实这是一个陷阱。在做产品推广时我们可以这样宣传,给人一种丰富、选择多的感觉。但在实际的销售中,我们最好要多卖高档品,尽量避开或不卖这类低档品。卖一件高档品就意味着已经掌握住了一个回头客,因为高档品的质量稳定可靠,凡使用后几乎不会存在质量问题,效果表现较好,这样很容易赢得客户的好感和认可。而一些中、低档产品,刚开始可能以低廉的价格满足了部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凡低档产品,在质量上终归和高档品无法比拟,其实际效果要么表现平平,要么表现不佳。如果低档品的效果也能达到高档品的水平,那何谓低档?但使用者对最终结果的预期往往和使用高档品的预期是一样的,一旦低档品效果不好,使用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当初他少花了多少钱,而首先要责问产品的质量。一旦你推销的低档品成为了主流,你的市场也就死定了,因为不仅不会有回头客,还会带来很大的反面作用,把你的产品统统看得一无是处,带来灭顶之灾。
就像2008年化肥价格出现过山车,那年夏追期间很多厂家就从农民的购买力考虑,推出了多款低价格的肥料,要想价格低,自然化肥的含量就低,结果这类肥料因较低的含量难以达到玉米的需要,农民用后发现玉米产量不理想,都摇头上了当。笔者就推销了某知名品牌的两个品种,零售价格一种为140元/袋,一种为120元/袋。结果凡使用120元/袋化肥的农民都反映效果不好,一下就把这个品牌化肥打入了冷宫。其实这个品牌化肥在其他市场上一直表现不错,受到农民的认可,但就因为这种局部市场操作的失败,让这个品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至少在我们这儿的市场被农民彻底抛弃。这个案例也许就是个个案不具代表性,但这不能说没有借鉴的意义,不能不引起大家的警惕。
所以说多卖高档品、精品,刚开始可能难以上量,但日后的潜力和爆发力是不可限量。
总之,无论厂家、业务员要想突破销量瓶颈,就应该在抓好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首先做好市场,做好市场调研,力争推销的产品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和农民的增产增收相挂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业务员以销量而销量,只要能完成任务量,不惜夸大产品功能,故意误导农民购买,一旦农民发现产品的效果与你的宣传不符,你就失去了回旋和翻盘的余地。厂家也不能简单盲目的下指标、派任务,把销量作为考核业务员的唯一标准,甚至把销量作为唯一和饭碗捆绑的条件,让业务员疲惫应付,根本没有做市场、搞调研的时间,使业务员的潜力不能自由发挥。其实,只要市场摸透了,服务做好了,技术过关了,这一切都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前期做准备,长期看销量,这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