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以研究管理为职业的人,难免时时想着管理,事事都往管理上扯。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管理的空间如此广阔,足够我们探索和琢磨。但身在其中久了,也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被一些披着管理迷彩衣的伪观点所迷惑。所以,隔一段时间,闭上眼睛,尽量让自己从日常所思所想中跳出来,怀疑性的审视一下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东西,很有必要,也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下面略为列举几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管理的阶段论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阶段的,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逻辑。套用到管理上,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说法。
其一,企业管理体系的搭建,一般分为规划期、完善期、提升期、优化期,逐次提升,总共需要3-5年。
这种说法,经常被提到,尤其对于管理基础较差的企业。只可惜的是,却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企业是按照这个步骤在走的。也许,分管企业管理的领导和咨询顾问,在脑海中会有这么一个概念,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解决问题式的管理需求。对管理来说,左顾右盼(知道为什么做,产生什么效果)可能比自身的瞻前顾后(处于什么期,下一步怎么提升)要重要的多。
其二,最差的管理者,是自己干别人不干,中等的管理者,是自己和大家一起干,好的管理者,是让别人干自己不干。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人管人是最低级的,其次是制度管人,最好的是文化管人。
这些说法,因为用了排比和对比,又能举出很多耳熟能详的例子,如心灵鸡汤一样,很能唬人。把生动具体的管理环境剥离,总结出的所谓规律,其实禁不起任何推敲。我想,好的企业,好的管理,好的管理者,从来都不是因为他们符合了以上标准。鸡汤也就是鸡汤而已,饱不了肚子,做个谈资还是可以的。
管理就是管人
管理就是管人,用一种比较简明极端的方式,阐明了人的重要性,当然无可厚非。但这仅仅是一种理念性的说法而已,如果非要当成个守则,就贻笑大方了。
面试一些管理岗位的应聘者,问到他的优势,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我会用人,能发挥下属的才干”。或者你反问他,对业务不了解,没经验,如何能做好,其回答也往往同上。
这些人的偶像和论据是二刘,刘邦和刘备,自己没本事,但是能用有本事的人,也能潇洒当皇帝,垂手治天下。咱们先不去细究刘邦和刘备是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软蛋,单从逻辑上就可以推导出漏洞:如果这样可以做好管理的话,那么局长用好处长,处长用好科长,科长用好科员,是不是意味着局长、处长、科长都是只会用人就行了,有科员干活就够了?如果这样,那还要处长、科长干什么,局长直接用好科员不就行了,何必层层用与被用?
此一用人说,有着悠久的中国传统,迷惑极大,危害也极大。西方的管理学定义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岂是一个用人可以概括的?联想说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三者也是紧密不可分的。何况,退回来说,用人又是那么容易的?好像只要装傻、只要貌似宽厚,天下豪杰就会争相来投。有这样的好事,那人人都想去管人用人了,谁来被管被用呢,谁来干事呢。
管理的整齐化
管理就是实践。这个说法很简单,但也很深刻。我们不知不觉会把管理当做理论,当做图表,当做概念,就是不当做实践。
某大型多元化集团,经过多次考察论证,觉得事业部制不错。因此下定决心变革
,迅速成立了六个不同行业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具备设计、采购、制造和营销功能。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变革
的决心和魄力,精神层面的。可是,在专业层面,我们认真考虑过吗,是不是每块业务都适合施行同样的管理方式?规模不一、发展阶段不一、行业不一、领头人水平不一,适合同样的事业部制管理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吧。但现实中这样的变革
却大批量发生。
某集团总部,为提高效能精简人员,实行大部制变革
,原来的二十多个部门,合并成五大中心,每个中心一正二副,中心下设二级部门3-4个。
这也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变革
事件。可是,从专业上讲,所有的部门都适合用大部制的中心形式吗?一正二副适合所有中心吗?所有的中心都有必要设二级部门吗,有的中心,比如党群,直接管理到岗位不行吗?这些问题,在整齐的变革
声浪中,都被淹没了。
我们往往把管理没有当做活生生的实践,不去考察它的生态与生命,而是当做纸上的一个图,或者嘴上的一个概念,会上的一句口号。对图,对概念,对口号来说,当然整齐划一好,一致,纯粹,没有杂音。但用起来效果好不好,没有人问。这一点,尤其是咨询顾问,谨记,警惕,纸上画图美,真实实践难,有效有用,尤其难。
当然,有时候整齐本身也是有价值的,那是为了平衡,减少矛盾,一刀切,谁也没话说。但那是另一层面的考量,不要和专业混在一起说。
话又说回来,是和非,好像也不是那么绝对,也只是似是而非而已。管理本来就该讲有用,而不是是非。还有很多,我们找机会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