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刚过,深圳的“钓鱼频道”网站引发了一场“该不该钓小鱼”的大辩论,参与讨论和围观的钓友数以千计,正反双方的观点阐述各有各精彩,间中可见冲动的漫骂甚或可闻到一些火药味。
“该不该钓小鱼”这一命题本来是很浅显的,但是,深究下去,问题并不简单。理性地梳理这场辩论,认真地反思海洋资源枯竭的原因,正视现实可遵循的道德操守,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事情的缘由起于12月25日发在钓鱼频道网站上一个题为《2012剩蛋大屠杀!》的帖子,发帖人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当天(圣诞节)在深圳南澳东山船钓的收获———共计101条,其中大多数为黑鲷,从目视来看,大的一斤多,小的二三两。此帖引发了一些钓友的反弹,有人认为,楼主钓小鱼,没有品位;有人认为,从保护资源的角度看,不该钓小鱼;也有人认为,如果楼主不小心钓上小鱼之后,应该将小鱼放生。而楼主则辩解称,钓鱼人都想钓大鱼,当钓不到大鱼的时候,有小鱼咬钩,钓到小鱼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而小鱼一旦钓上来,由于已经受了伤,再放生也可能不能存活。楼主的观点得到多数钓友的认同。
海钓资源乃至海洋资源的日渐枯竭,的确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20年前,笔者就在深圳市区的人民桥上,亲眼目睹了一条白海豚因为退潮没有及时游回大海而在深圳河里搁浅,人们只好把它搬到船上,送回大海。当时,在深圳市的海边,比如蛇口码头、盐田港、大梅沙等近郊海边,都可以看到成群的大鱼,当时若要钓上每条二三斤的鱼应该是容易的事情。而现在,即使我们在南澳、大亚湾等地租船出海钓鱼,若要钓上每条二三斤重的鱼来也非易事。
海洋资源的枯竭,并非深圳一地的事情,近日常见有中国渔民进入韩国、菲律宾等国海域捕鱼而被捕的事件,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很大的海洋经济专属区,渔民为什么舍近求远到外国海域去捕鱼?道理很浅显———中国海域的海洋资源已经日渐枯竭!渔民在中国近海已经很难捕到有规模的海鱼了。
中国的海洋资源为什么会日渐枯竭?我第一个观点就是:绝不是海洋钓鱼人造成的。茫茫大海,钓鱼人能够钓走多少鱼?恐怕不及牛之一毛。海洋资源的枯竭,罪魁祸首应该是环境的污染,中国经济成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看看渤海湾这20年来的变化,就能证明这一点。相比之下,深圳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还算是比较好的,例如,十几年来,深圳坚持不引进严重污染的工业,因此深圳东部海域的水质,至今还是比较好的。导致海洋资源枯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过度的捕捞。中国人太多,对鱼类等海产品的需求量太大,则是过度捕捞的驱动力。渔民捕鱼的渔网的网眼越来越小,鱼苗还未长大就已经被一网打尽了;更有甚者,用炸药炸鱼,不仅把大鱼小鱼通通炸死,而且还破坏了鱼类生长的环境。长期以往,海洋资源自然日渐枯竭。
面对海洋资源的枯竭,我们能够做什么?12月27日,吉林辽帝查干湖一年一度的冬捕盛况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次冬捕第一网打上了15万斤鱼,比去年的8万斤有将近一倍的增长。为什么年年捕捞的湖上,鱼获不减反增?除了每年投放鱼苗之外,和他们使用大网眼的渔网捕鱼有很大关系。抓大放小,常捕常有。海边的渔民也应该实践这样的可持续捕鱼法,注意保护生态,注意保护鱼苗。保护海洋生态,保护鱼苗,其实是保护了渔民自己来年的收成。深圳渔业主管部门每年向深圳沿海投放数以千万计的鱼苗、虾苗和鲍鱼苗,并且建立人工鱼礁以形成有利的海鱼生长环境,的确是一个善举,应该坚持下去,并且应该向全国推广。捕捞有度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企业减少污水对海洋的排放,各级政府对已经污染的海域应该加大投入治理,还一片碧蓝的海水,还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话说回该不该钓小鱼的问题,海钓中的“抓大放小”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因为鱼钩放下去,究竟是大鱼来咬还是小鱼来咬,其实并不是由钓鱼人来决定的;鱼儿一旦上了钩,再放生恐怕也难以存活。如果真的要不钓小鱼,恐怕只能大家都不钓鱼了,这也不现实。所以,“该不该钓小鱼”的命题,恐怕更接近伪命题。尽管如此,钓鱼人也不是对保护海洋资源就没有责任了,保护好海洋环境,珍惜海洋资源,应该从每个人做起。